红烛叠山耀眼明——文峰宫妈祖元宵“尾暝灯”祈红火平安

  • 湄洲日报  

文峰宫妈祖元宵“尾暝灯”资料图。本报记者 蔡昊 摄

莆田民间流传一句话,“闹元宵文峰宫起,文峰宫止”。随着农历正月廿九文峰宫妈祖“尾暝灯”上元祈福庆典举行,热闹欢腾的莆田“元宵月”也落下帷幕。昨日,我市“疫情防控宅在家,扫码线上看元宵”活动推出“镇海文峰宫妈祖元宵尾暝灯”推文,回顾往昔这场莆田“总元宵”盛况。

农历正月廿九是莆田大多数地方元宵的最后一晚,称“尾暝”。旧时这天,各村元宵后的龙灯都要集中到妈祖宫前焚化,民间传说,这是担忧游灯后的龙灯得了生气,为害人间。而妈祖作为海神,可以统收诸龙,为此演变成“尾暝灯”习俗。这习俗在城区多处妈祖宫举行,清风岭、东岩山、文峰宫三处最盛,其中文峰宫最佳。

往年当日,妈祖“尾暝灯”要举办盛大的上元祈福庆典。典礼最后,主祭官点燃火母,妈祖“尾暝灯”之夜也拉开帷幕。跳跃的火光,寄寓新的一年祥光瑞气福满莆阳。文峰宫的烛山烛船最别致,宫门左右的烛架上数百道烛光摇曳,对面造型独特的“烛船”通体璀璨,人们欢喜地点燃红烛,祈求来年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红烛叠山耀眼明,龙灯化尽兆太平。”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翔所作的莆仙风俗竹枝词中,这样描述文峰宫妈祖“尾暝灯”。他说,文献记载,当夜祈福求安的蜡烛不能全点完,剩下2寸许时就要吹灭。到农历二月初一,各家各户再请回他们的“烛脚”,带回家继续点燃,称为“请火母”,寓意把所有喜气、好运带到新一年。

坐落在镇海街道的文峰宫,前身是始建于南宋的白湖顺济庙,元时为便利官府朔望行香,迁入城中,成为“郡县春秋致祭之所”。莆田地方文史专家林洪国说,文峰宫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省级文保单位,目前文峰宫有7项省、市非遗项目,元宵烛山是其中一项。

在文峰宫点燃妈祖“尾暝灯”后,还可以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游览。这里是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有街巷格局保存完好的大路、县巷、后街、衙后、庙前和坊巷等6条街巷。分布1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历史建筑。

本报记者 黄凌燕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