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全力推进沟头片区改造项目“加速度”

  • 湄洲日报  

沟头片区改造项目现场俯瞰。 林友铭 摄

干部到拆迁一线,加快推进项目进度。

□本报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易振环 文/图

沟头片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房屋老旧,群众拆迁改造意愿强烈。城厢区4月28日启动沟头片区改造项目,树立让利于民理念,发挥党员干部“红色引擎”作用,下沉一线攻坚克难,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拆房1518户,完成率约99.6%。

市委、市政府作出“强产业、兴城市、惠民生、优生态、保稳定、重党建”重要部署,重点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作为中心城区,城厢区立足主城主业,坚持“规、建、管、养、监”并重,“拆、改、提、留、建”统筹,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双百”行动。

沟头片区是典型的城中村,今年4月28日,城厢区启动该片区征迁。该区紧盯“奋战一百天,再创新速度”目标,实行“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项目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在征迁工作中的“红色引擎”作用;推行“12345工作法”,实现边征迁、边交房、边拆房、边出让,尽量缩短从拆迁到回迁的周期,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改善环境惠民生的目标。

■让利于民 实现“再造一座城”

9月10日,记者站在高处俯瞰霞林街道沟头片区改造项目施工现场,原来杂乱的房屋群已成为一大片空阔的空地,现场仅剩一两台挖掘机正在进行最后的扫尾工作。

沟头片区改造项目位于木兰溪畔,共涉及3个居委会,征迁户1519户,人口5000多人,企业2家,总用地面积约499.8亩,征迁建筑总面积约56.69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经营性用房)面积约2万平方米。霞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元兴介绍,该片区原为城乡结合部,大部分房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属于砖木、砖混结构。由于年代久远,房屋结构和缆线杂乱老化,加上地势低洼,道路交通堵塞等现象严重,天热怕火灾,下雨怕塌房,安全隐患极大;且早期管网未纳入规划建设,生活污水收集不到位,流经的北渠河道水质一直不够稳定,提升难度大,群众对改造的呼声高。对此,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2012年就启动改造前的摸底工作,但由于片区房屋密度高,可拍卖土地少,征迁成本大,资金难以平衡等原因,一直搁置至今。

为全面解决难题,今年以来,城厢区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在开发空间和强度受限的情况下,把让利于民理念贯穿始终,将片区中最好地块作为安置地,安置房采取立面公建化、户型多样化、功能人性化配建共享厨房、共享图书馆等,方便今后出租,增加群众收益。同时,把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四个优先”,改变简单的以旧换新,实现“再造一座城”。

陈元兴表示,在基础设施上,该项目通过优化道路交通,科学设置滨水岸线等,增加停车位、亲水空间,实现利用最大化;在产业上,延续万达商圈效应,做大流量,方便群众;在配套上,规划建设幼儿园、小学、社区邻里中心等,一并解决周边片区历史欠账,补齐民生短板;在环境上,通过建设城市新地标、空中连廊、山水视廊等,推动空间立体复合、土地集约利用,绿地面积有增无减、建筑群疏密得当、天际线高低起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打造成为木兰溪畔现代生态都市圈的城市新都心。

■机制引领 缩短工期促进度

征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面临的问题复杂且多,要顺利推进工作,必须破解难题。

而历史遗留问题是当前拆迁的大难题。棠坡社区部分居民存在“2006年买申购房却未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未解决,阻碍了项目的征迁进程。“不能让历史遗留问题再次遗留,必须要趁着此次项目改造的机会解决掉历史遗留问题。”陈元兴说,城厢区坚持项目征迁与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的机制,项目指挥部上报城厢区委区政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沟头片区改造项目,积极协调位于莆田西的钟潭片区安置房,顺利解决了该历史遗留问题,让剩下的征迁工作迎刃而解。

“4月28日启动至今,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拆房1518户,完成率约99.6%;已拆除房屋56.4万m2,完成率99.6%,预计9月底全部完成。”陈元兴说,项目取得快速进展,取决于科学工作机制的引领。

指挥部紧盯“奋战一百天,旧貌换新颜”一个目标,集中全区之力,抽调区、街道、居委会三级干部近百人,白天丈量核对,晚上签约确认,节日不放假,快速推进项目征迁;实行“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双轮驱动,充分发挥项目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在征迁工作中的“红色引擎”作用,走在前、干在前,引导征迁力量攻坚在一线;坚持与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坚持与帮扶弱势群体相结合,坚持与消除安全隐患相结合,统筹解决信访涉及征地、邻里纠纷等10件历史遗留问题,利用闲置的农贸市场建设公房解决78户老弱病残群体临时过渡问题,解决低洼地水隐患、消防火隐患、房屋结构安全隐患等问题;做到“边办手续、边面积确认、边交房、边拆房”四个征迁环节同步进行,最大化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每天一梳理、一汇报、一协调、一汇总、一排名“五个一机制”,做到问题日清不过夜,通过党员与党员比,组与组比,社区与社区比,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做到统一政策、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做法“五个统一”,做到“一碗水端平”,确保阳光征迁。

■下沉一线 红色引擎助攻坚

莆糖社区居民多为原莆田糖厂的下岗职工,经济较为困难,有原糖厂的遗留财产,群众担心这些遗留财产会随着征迁而流失,且社区内很多老弱病残群体找不到临时过渡用房而抵制征迁。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沟头片区改造项目能否征迁成功,关键就在莆糖社区的327户居民是否同意征迁。对此,霞林街道先后多次召开莆糖社区居民代表、群众代表、原莆田糖厂中层以上干部的现场会,积极向群众宣传征迁政策、让利政策,并在棠坡社区闲置的农贸市场建设电梯公房,作为社区老弱病残群体的过渡用房,为社区群众争取最大便利。5月17日开始,莆糖社区的群众就陆续到指挥部签约交房,到5月底就100%完成征迁任务。

“沟头片区改造项目能取得这么快的进展,得益于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各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党员先锋模范的表率作用尤为明显。”

在项目启动的同时,项目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同步成立,抽调区直党员干部14人,街道办精干力量28人,所有人员马上到位,就立即下沉一线开展各项工作,项目启动当天,签约认定、交房、拆房等工作就同步进行。

除此之外,霞林街道已经做好了部分基础工作。2012年就已经对片区房屋丈量完成摸底;在正式启动征迁前一个星期街道办的党员干部就纷纷入户宣传棚户区改造项目,动员群众尽快配合征迁工作。在项目启动当天,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将自家房屋拆掉,给群众表明立场:该片区确实要进行改造了!

党旗在一线飘扬。党员干部起到带头表率作用,先交房并拆除,带动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整个改造项目的征迁工作顺利进行。除了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攻坚克难外,项目指挥部指挥长、城厢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肖志雄,常务副指挥长、城厢区副区长陈国忠也一直坐镇指挥部,协调解决各类重点难点问题。

在机制引领中,在党员不怕苦不怕累,敢啃硬骨头精神的助力下,沟头片区改造项目实现高签约率和征迁零强制。

拆迁改造后,这里将华丽变身一座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城”,周边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变,真正托起百姓的安居梦,提升群众幸福感。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