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网信办举行网上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妈祖文化

  • 湄洲日报  

图为雄伟壮观的湄洲妈祖祖庙南轴线景观。 本报记者 蔡昊 摄

编者按:

经国务院批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6月13日是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妈祖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信俗是中国第一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人对妈祖信俗、妈祖文化还是不太了解。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市委网信办发布的“妈祖之光普照万方”相关内容,让大家对妈祖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妈祖,原名林默,宋代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廿三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于宋代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在湄洲岛羽化升天。乡人感其生前行善立德、济世救人的精神,在她逝世的同年在湄洲屿(湄洲岛)湄峰上建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供奉,即如今的湄洲妈祖祖庙。妈祖去世后,依然能福荫乡邻,神迹昭彰。妈祖敬仰逐渐由湄洲岛扩大至莆田乃至沿海各地。公元1123年,妈祖因护佑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成功得返,被宋徽宗赐“顺济”庙额,妈祖首次被朝廷认可。千百年来,妈祖文化跟随士农工商的传播和华人先民的脚步,特别是伴随着郑和下西洋和历代朝廷对藩属国的册封,妈祖文化的足迹远播到世界,庙宇遍布46个国家和地区,达上万座,3亿多人敬仰妈祖,成为一种带有世界性的民间信俗文化。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因此说,妈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妈祖”名字是怎么来的?

妈祖姓林,因自出生至满月不闻啼哭,故取名“默”。自宋代至明中叶以前,民间称她为“通灵神女”或“湄洲神女”。明中叶开始,民众亲切称她为“娘妈”。随后,去台湾的福建移民进一步尊称她为“妈祖”,意思就是娘妈之“祖”。如今,“妈祖”这一民间质朴的称呼已深入人心,被人们普遍接受。

天下妈祖,祖在湄洲

根据“最先最近者为最可信”的史料学原则和最早、最多有关妈祖的史料记载,妈祖诞生地在今湄洲镇东蔡村天妃故里遗址。天妃故里遗址占地面积90亩,目前保留“天妃故里”摩崖石刻一处和“天妃祖籍地名上林”石碑一块和古井、古文化层等。近年来已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妈祖故居、妈祖文化源流馆、非遗传习所、妈祖书院、平安塔、盼归亭等设施,展出文物460多件。

妈祖文化学者刘福铸、朱合浦收集宋代至民国地方志(包括一些地方志类志)有关妈祖的记载共有130条,明确妈祖是宋代诞生于湄洲屿(岛)的女子,姓林氏。这些方志跨度自南宋嘉定年间至民国末年,地域涵盖十多个省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外,历代碑记散文、档案记录、诗词歌赋、楹联匾额、经忏、小说和戏曲等所载妈祖诞生于湄洲岛的资料393条,其中迄今最早的记载妈祖是南宋特奏名进士廖鹏飞写于1150年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写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未完待续)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