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区发挥优势多措并举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 湄洲日报  

引进深远海鲍鱼养殖装备“振鲍2号”。

投放人工鱼礁现场。

□本报记者 傅梅香 通讯员 吴志军 文/图

秀屿区是全省主要的鲍鱼、龙须菜、海带养殖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鲍鱼、海带、紫菜育苗基地之一,全国双壳贝类主要育苗基地之一。水产品总产量和渔业总产值每年在全市均排名第一。

秀屿区是我市乃至福建省的海洋大区,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湾环绕,拥有114个岛屿,海岸线总长243公里,海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近年来,秀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立足海洋渔业资源优势,以建设海洋强区、发展现代渔业为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南日海洋牧场建设,提升渔业养殖科技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做足做活“海文章”,推动海洋渔业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该区水产品总产量54.28万吨,渔业产值55.37亿元。“十三五”期间水产品总产量年平均增长3.81%,渔业产值年平均增长5.5%。水产品总产量和渔业总产值每年在全市均排名第一。

优化养殖结构 发展蓝色经济

水产业是秀屿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该区不断加大渔业基础设施投入,推广养殖新技术新模式,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初步已形成集育苗、养殖、加工为一体的整体产业链。

“我们积极拓展浅海养殖空间,壮大经济体量,巩固海带、紫菜、牡蛎等传统大宗养殖品种的生产,利用鲍藻套养、鲍螺混养、工厂化养殖、底播养殖等模式,大力推广鲍鱼、南美白对虾、东方螺、双线紫蛤等名优品种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严志洪介绍,养殖新技术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更环保。比如,“鲍藻套养、鲍螺混养”,就是将大型海藻(海带、江篱等)、海螺(甲虫螺)与养殖鲍套养、混养构成一种复合养殖系统。大型海藻作为生产者,在为鲍提供饵料的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平衡氢磷等无机盐含量,达到净化海区水质的作用。辖区海域一、二类水质达标率由2013年的83.1%提高到2018年的95.3%。

该区拓展深海养殖空间,积极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合作,引入深远海鲍鱼养殖装备“振鲍2号”项目。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单体年产鲍鱼约12吨,目前正进行设备调试。

据介绍,“振鲍2号”具有自由下潜、上浮功能,在下潜水下16米时可抵御12级以上台风和赤潮侵袭,让鲍鱼养殖从离岸200米的近海岸区域向3公里的外海区域发展,能利用外海富含氧量的海水大幅提升鲍鱼品质,同时可解决传统养殖模式抗风浪能力差、人工作业劳动力强、鲍鱼存活率低等缺点。

该区还优化水产养殖业结构,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引进“鲁龙1号”龙须菜新品种,养殖龙须菜新品种1万亩以上,出口欧盟4000多吨龙须菜干品、产值6000多万元。推广金刚虾池塘养殖100多亩、单体牡蛎网箱养殖300多口。目前,全区已形成鲍鱼、牡蛎、花蛤、缢蛏、对虾、海带、龙须菜、紫菜、海参等养殖品种组合的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是全省主要的鲍鱼、龙须菜、海带养殖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鲍鱼、海带、紫菜育苗基地之一,其中鲍鱼养殖4亿多粒,牡蛎养殖面积3万多亩,海带养殖6万多亩,龙须菜养殖2万多亩,紫菜养殖面积1.35万亩。全区现有双壳贝类场育苗面积2万多平方米,年产美国帘蛤、厚壳贻贝等苗种1000多亿粒,成为全国双壳贝类主要育苗基地之一。

加强执法监管 打击非法采砂

长期以来,秀屿区海洋生态环境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生态名片”。不过,这里也经历“成长的烦恼”。

由于市场需求和暴利诱惑,少数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盗采海砂现象时有发生。非法开采海砂,带来了严重后果:海水脏了、砂床低了、海岸线被侵蚀,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合格砂源流入建筑领域还造成了安全隐患。“护蓝打非”,刻不容缓。

近年来,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持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探索长效整治机制,通过加强部门联动,推进综合整治。

为进一步加强打击力度,秀屿区发出《关于禁止在我区管辖海域非法开采海砂及其他矿产资源的通告》,区海渔、公安、海事等部门联合印发《开展联合打击违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定期组织召开打击非法采砂工作专班成员会商会议,制定《莆田市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海上联合执法工作制度》和《日常执法巡查机制》,推行“四联发力、专班推动、会商研判”整治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共同抓”工作格局。

秀屿海洋渔业执法大队大队长吴志鹏介绍,该局与各涉海执法部门密切配合,深化联勤联动、严查严控,构建海岸陆全方位、立体化的巡查执法模式,掀起了严打非法采砂违法行为的凌厉攻势。

去年,该局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87人次,出动执法船艇193航次,组织专项联合执法行动27次,航程5324海里,立案查处各类海洋案件21起,罚款2909万元,其中非法采砂案件5起,罚款41万元,有效震慑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今年以来,根据海上非法采砂形势变化,秀屿区及时调整执法方向,加强夜间联合巡查执法力度。3月29日23时查获涉嫌非法运砂船1艘,4月6日7时查获采砂船1艘,4月13日20时查获采砂船1艘……

秀屿区还严厉打击非法围填海。坚决贯彻落实《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福建省湿地占补平衡暂行管理办法》,于2017年8月开始暂缓围填海项目申报。加强辖区海域执法监管,依法查处违法围填海等海洋违法行为,去年以来,共查处非法围填海案件14起,罚款2810万元,同步推进砂场整治工作,累计清理取缔岸滩砂场34家,同时以案释法,教育广大群众提高海洋环保意识,辖区滨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开展生态修复 呵护蓝色家园

近日,南日海域风平浪静,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抓住礁体海域投放的窗口期,积极组织实施第7期工程装运投放人工鱼礁构件。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将蓝色经济发挥最大的价值。

南日岛人工鱼礁工程是秀屿区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从南日岛小麦屿周边海域作为第一片区试投礁起,已完成人工鱼礁一至六期建设,累计投资2600万元,投放钢筋混凝土构件总空方量45000空立方米;今年已开展七期工程建设,计划投资2000万元,投放钢筋混凝土礁体30000空立方米,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七期工程完工后将达7.5万空立方米,远超农业农村部3万空立方米的海洋牧场示范区要求。同时,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共采购生物种苗382.8万单位,在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开展了5次鲍鱼、双线紫蛤、石斑鱼、黑鲷等品种底播增殖放流。

去年,南日岛海洋牧场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成为第四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也是我省目前唯一一个在批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牧场在现代渔业中担负着国家‘蓝色粮仓’的重任,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增殖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吴惠雄介绍,通过科学投放人工鱼礁、种植藻类、增殖水生生物等系统措施,可有效恢复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稳定性,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推动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该区利用多波束扫描水下视频等技术手段,对第一期人工鱼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生物密度增大,种类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幼鱼幼体得到有效庇护,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