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迎春元宵花展今日启幕

  • 湄洲日报  

 

梅峰寺梅花

 

 

月季花

 

 

天竺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林伯渠这首诗,写出春节花市的美丽和热闹场面。今日,2017年莆田市迎春元宵花展开展。昨日,本报记者邀请莆田民俗专家林洪国解读“花语”,揭秘一些花种与莆田历史、民俗的渊源。

“说到花,不得不提莆田市花月季。”林洪国说,月季花在我市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市风土花种。室内外均可培植,由于一年四季,月月开花,所以叫“月季”。1993年8月26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莆田市市树、市花的决定,遴选“月季花”为莆田市花。在公布市花之前的评选,历经几个月,曾广泛征集市民意见,依据“历史性、乡土性、经济性、群众性”等原则,反复论证,获评实属不易。

月季花有“花中皇后”美誉,莆田沿海人称它为“妈祖花”,孩子出生满月时,把月季花插在母亲的头上,以示妈祖赐的花。

岁末,市面上天竺热销。这种结满红艳艳果籽的天竺,与祭品一起呈上供桌,是辞旧迎新祭神拜祖的必需品。林洪国称,“天竺”有竹报平安,福寿绵长、新春吉庆之意。天竺即天竺葵属中的一种,别名石腊红、入腊红、日烂红、洋葵。原产非洲南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在西方是很好的装饰窗台花卉,在欧洲大陆,如德奥等国,尤为常见。

“过去只有寺庙和大户人家才种植天竺,现在天竺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新春佳节不可缺少的摆示品。”林洪国说,这是因为莆仙话里,“天竺”谐音“天竹”,人们摆上天竺,体现“竹报平安”的愿望。天竺养植历时时间长,一般春末夏初开花,秋天结果,冬天果实才熟透变红,因此一年才开花结果的天竺象征着福寿绵长。莆仙春节元宵历时时间长,花本类的鲜花容易凋谢,而木本科的天竺却可以保持常青,度过春节、元宵、甚至持续到农历二月二还能青绿。此外,天竺的果籽是红色的,在新春佳节,插上一株结满点点星红果籽的天竺,非常喜庆,充满吉祥好兆。

走过岁末,将迎来正月开放的梅花。竞相绽放的梅花,给春节增添吉祥与喜气。史料记载,一千多年前,莆田就有种植梅花的历史。传统莆田二十四景里,与梅花相关的有两处,分别是“梅寺晨钟”和“谷城梅雪”。

“梅寺晨钟”是梅峰寺的景致。古时,这里称为梅子冈,因山上广植梅树而得名。隋唐时,梅峰仅有一座观音亭。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梅峰的所有者李泮固求观音喜得贵子,舍梅子冈山地l00多亩,扩建为佛教庙宇。北宋祟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御书赐匾“梅林佛国”。翌年,又赐额“祟宁禅寺”。宋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为“天宁万寿寺”。宋绍兴二年(1132年),住持惠泽等发愿铸造一大口钟。经过三次铸造,音色都不甚理想。直到23年后,住持怀琇请名匠蔡通冶铸了一口铜钟,音色清朗,音量洪厚,凌晨时钟声可传到40里以外。从此,“梅寺晨钟”成为莆田一景。宋绍兴七年(1137年)时,宋高宗赐“报恩光孝寺”,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称光孝寺,一直沿习至今。清末,梅峰寺的大门上曾题有一楹联:“峰顶参梅花,听来八百钟声,声声入悟;门前观沧海,看尽万千春色,色色皆空。”道出了梅峰寺的特色。现在,每到春节期间,梅峰寺梅花争奇斗艳,清香飘逸,游人络绎不绝,成为踏春赏花的好去处。

与“梅寺晨钟”的繁华相比,“谷城梅雪”就令人遗憾了。这道位于黄石镇的景观,现已不复存在。相传,唐代“贞观之治”年间,谷城山下一度成为游客游览、文人墨客咏诗作画的胜地。每到元宵节前后,这里更是热闹。谷城山上各色的万株梅树竞相吐艳,远远望去,宛若山上降下瑞雪,迷迷朦朦中透出红墙绿瓦。那时,这座高达150米左右的小山,柏松蓊郁,梅花夹杂其间,加上怪石嶙峋,红亭绿树,掩映山下的池塘,一处蜿蜒的城垛绕山而筑,山上山下,山里山外,浑成一体,美不胜收。然而,几经废兴,昔日的谷城山已成为平地公路,池塘和那满山梅树早已消失在历史中,只留下“谷城梅雪”的名头还在诉说往昔的风光。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