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睡眠成压力

  • 湄洲日报  

很多时候问失眠症患者,睡前一两个小时在想些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生活压力,而是对今晚能否睡个好觉存在深深的期待和焦虑。

这种总担心自己睡不好觉的压力,在学术上称为心因性失眠。也就是排除了来自食物、药物、环境、生理或情绪调整不良所造成的一过性失眠等因素,而单纯因明显的个人心理因素引起的睡眠不良症状。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多梦、易醒甚至通宵无眠等。

有位事业成功的女强人,近40岁,失眠长达6年。她30岁出头担任一家公司CEO,在工作压力下失眠,开始服药。后来,公司营运进入正轨,工作压力有所减缓,她每天就看看报表,冬天泡温泉,夏天爬山,饮食绿色健康。但失眠症状仍在。她常担心“今天晚上还睡不睡得着”,这成为她失眠的最大压力。

为此,专家提出,失眠最初很多是由于压力性事件引起的。而越往后,压力起的作用就越来越少,但随着失眠战线的拉长,失眠源改变了,睡眠本身变成了压力的来源。对睡眠本身过度重视,把睡眠变成一天当中的一件大事,那么睡眠就成为了压力和负担。

从某些程度上说,心因性失眠患者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失眠本身,而在于对失眠的恐惧,在睡眠酝酿阶段的深深焦虑。因此,解决的关键,应该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改善他们对失眠的担忧和畏惧。不合理信念和态度是导致经常性失眠、情绪痛苦、对睡眠恐惧的重要中间环节。认知行为治疗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睡眠认知的矫正,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如再归因训练、假设检验、再评价、注意转移等技术,重新形成他们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