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松第一村”百松村走笔

  • 湄洲日报  
 

古松夹峙的千年古驿道吸引驴友。

听说过为了一种树而更改村名的吗?在仙游县书峰乡,就有这么个山村,它原叫西坑村,因村内有几百棵足可与黄山迎客松相媲美的百年古松,2007年获批更名“百松村”,享有“福建百年老松第一村”的美誉。百年古松林吸引了一拨拨游客慕名而来,成为乡村休闲游的“新宠儿”。

上周,笔者从仙游城关沿着县道仙象路驱车西行15公里前往这个神秘而古老的乡村,一探葱郁繁茂、婀娜多姿的老松林。半个小时后,再沿着扩改修建的仙象路至百松生态休闲旅游区道路前行1.8公里就来到名闻遐迩、涛声阵阵的百年古松林下。但见蜿蜒曲折2公里的古驿道两侧,夹峙着400多株历经百年的老松苍劲雄伟,脚踏驿道漫步,确是棵棵虬枝盘结,松冠成形,树叶成束,树势挺拔,或如苍龙凌波,又似猛虎归山,有的树干粗得要两三个人联手才抱得住。其中专家鉴定树龄100年以上的有135棵,最长的近200年。除百年老松林外,驿道两旁还有保护完好的原始植被,自然资源丰富,令人恍如置身“氧吧”,心旷神怡!

漫步松林下,行走古道间,听阵阵松涛声,倍感惬意,可不禁纳闷:古松树缘何栽种在驿道两侧呢?据老村民魏瑞林介绍,一代廉吏蔡襄曾倡议官员发动民众在福州大义渡至泉州、漳州700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荫庇道路,故民谣歌颂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据了解,这条千年古驿道不但是早期村里通往仙游县城的必经之路,也是祖辈传说的进京赶考之路,栽种葱郁繁茂的松林为的就是本外地村民和异乡读书人疲于赶路后,让行人得余荫而暑消、享清风而气爽,让志士抚古松而盘恒、吟浩歌而神驰……古时仙游西部的莘莘学子为考取功名,大多是从山下大济镇攀登百松村口这条通往省城的古驿道,走上出仕之路。

徜徉于百松谷,放眼西眺,不远处突兀高耸、倚天摩云的老鹰岩山崖上有座贴岩悬空而建的“仙公寺”,这个自然景观与道家文化景观有机融合的建筑,颇像是仙游版的“悬空寺”。一眼看去,其崖壁高耸,崖顶外凸,如鹰头似鹰嘴。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这个九仙祈梦灵验地朝圣,凭栏眺望,仙风畅怀,如玉带缠腰的“母亲河”木兰溪潺潺东流,众峰峦尽收眼底,仙游肥沃的西乡平原一览无遗,东乡的“艺都”榜头镇望夫塔也在目力所及,富有传奇色彩的南湖古寨就在脚下对面的正南方。

于是,从老鹰岩顶“仙公寺”火急火燎折返来到距百松谷2公里远的南湖古寨,找寻当年英雄志士刀光剑影的遗韵。古寨四周悬崖峭壁,寨顶却一马平川,易守难攻。据说该寨建于南宋末元代初,是苏颠琅王爷部下余将军为了在此继续抗元扶宋而打造的军事堡垒,当年义军盘踞于山头,寨圈达5公里之广,气势不凡,固若金汤。明嘉靖年间,逃窜至这里烧杀掳掠的倭寇,也是被雄踞山头的地方乡勇们,居高临下,一举歼灭的。上个世纪革命时期,中共地下党游击队独具慧眼,将此处作为开展地下革命的摇篮地,因为其地势复杂,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易守难攻,是开展地下革命和游击作战的好地方,当年革命前辈黄国璋就是如劲松般驻守在这里领导闽中地下游击战的,最终取得“星火燎原”的胜利。

“小小的百松村,生态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在新时代更是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同行的书峰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书峰乡近年来全力打造百松村生态旅游和农家乐乡村旅游品牌,精心建设百松谷休闲游功能区、枇杷和柑桔生态园采摘功能区,并逐步完善路灯、自来水、环境卫生整治、停车场、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福建百年老松第一村”的胜景也逐渐被广大游客所认识,每天进山休闲度假的人络绎不绝,乡村旅游悄然成风。慕名而来的游客点赞说,“美丽百松村古驿道两旁的繁茂古松树,给躁动灵台一片阴凉,感受每一棵古松的沧桑历史,十分惬意而又意义非凡。”

陈国孟 文/图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