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茂隆大宅首次大规模修缮

  • 湄洲日报  

一座见证涵江“小上海”历史的特色民居,历经沧桑,一半成为公产,一半仍为私产。长期无人居住的公产房屋成为危房,令人痛心,近年来呼吁维修的呼声高涨。记者近日获悉,今年涵江区政府下拨160万元对这座民居——顺茂隆的公产部分进行全面彻底修缮,恢复其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原有面貌。这是该民居建成以来,首次进行大规模修缮。

在涵江后坡,昔日冷冷清清的顺茂隆大宅如今人来人往。工程队树立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语很是醒目。大宅架起维修架,屋顶上工人们忙着更换新瓦,地上堆积着一堆堆拆卸下来的残砖碎土。住在附近的居民说,顺茂隆大宅有一半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公产,已十几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里面的木构件都已腐朽,墙体相继倒塌。一些厢房已是残垣断壁。前几年,大宅被贴上“危房”的牌子,途经大宅的人们都很担忧。另一半的私产居住的是大宅建造者的后人,他们看着痛心,但没有产权,没法修缮,也担心相连的公产房子倒塌殃及他们的房子。“这栋楼承载着太多涵江人的记忆,如果倒塌太可惜了。”这位居民说,如今政府出资维修,不但保护了民居,还解决了居民的生活安全隐患问题。

早在清代,涵江区就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上世纪30年代,因海运、商贸业发达,涵江商贾云集,被誉为中国的“小上海”,当时建起的大宅如今成为涵江最具特色的民居。但在城市改造中,这些特色民居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座。而位于莆田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涵江罗苜田片区内的顺茂隆大宅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顺茂隆大宅的名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涵江“顺茂隆”商号。新中国成立前,仙游徐家三兄弟迁入涵江经商,经济实力增强后便开始经营纱布批发,成为“小上海”涵江的经济支柱之一。当年,“顺茂隆”商号仅在莆田城区和涵江就有40多家纱布商店。成为商界巨星的徐家兄弟投入13万银元,购地7亩,请名师设计,历时15年建成顺茂隆大宅。

顺茂隆大宅虽是以仙游民居双座九间厢加护厝的传统格局,但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各种精雕细绘的装饰,气派美观,红绿相配,金碧辉煌。以前站在河对岸,还可看到大宅外形倒映在河中,形成涵江水乡一大景观。

记者从涵江文管办了解到,涵江文体局对文物保护非常重视,把对古民居的保护情况及时反馈给政府。萝苜田片区因有多座近现代商贾宅第,是莆田商贸“通史”的活化石,故也是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之一。去年涵江区政府加强古民居保护,根据萝苜田片区保护规划和古民居现状,分步对古民居进行修缮。亟需抢救的顺茂隆大宅先行列入维修。对此,政府投入20万元邀请有文物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进行维修方案设计。在方案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复后,今年投入16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全面整治、清理“顺茂隆”大宅北面临河岸边的驳岸,整治房屋周边的环境与排水系统,整修民居内木构缺失、糟朽部分,修复坍塌屋面,延缓建筑使用寿命,以达到与拟整治的萝苜田片区水系、景观相映衬的环境。

按照方案,将对大宅中落前厅明间以东所有建筑屋面进行局部修缮,对屋面因渗漏坍塌处,按原式修复。对后楼明间以东的房间、屋面、屋脊已经局部坍塌或整体屋脊移位进行局部揭瓦修缮。对大宅北面两棵大梧桐树进行砍伐、防止树根对大砖埕产生破坏。修补加固二楼前廊老化脱落及梁内钢筋生锈裸露部分。对内、外墙面空鼓或脱落的草泥灰找平层、白灰面层铲除,按原做法修复。对中落明间以西围搭加盖部分进行拆除。对公用的廊道、回廊等破碎严重,砖规格、式样不一,水泥砂地面全部铲除,订购斗底砖修复等。

自5月启动工程以来,目前已完成部分屋面修缮,拆除了房屋加盖、搭盖部分,对房屋进行复原,整个工程预计年底完工。

本报记者 黄凌燕 蔡昊

通讯员 贾国民 文/图

顺茂隆大宅全貌。

修缮工程已全面启动。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