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藏家晒出"双塔"瓷枕 勾起老泉州的西街记忆

  • 东南早报  

早报讯 (记者张素萍 文/图)连日来,泉州西街将试水“步行街”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昨日,泉州民间收藏家蔡其呈晒出一个上世纪50年代的“双塔”瓷枕,瓷枕有泉州东西塔、西街、吉普车图案,勾起不少老泉州人关于西街的回忆。说起来,瓷枕的历史悠久,古人也用过,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清照婉约词中的“玉枕”大体上是什么样子的。

数十年前的瓷枕绘有东西双塔图案,勾起老泉州的西街记忆 “双塔”瓷枕勾起不少人关于西街和瓷枕的记忆

数十年前的瓷枕绘有西街双塔图

“整理房间时发现这个瓷枕,珍藏了数十年,印刻着我关于老泉州和西街的记忆。”蔡其呈小心翼翼地拿着瓷枕,枕头两端的图案依然鲜艳逼真,色彩饱满。

记者发现,瓷枕较现今的枕头小,两侧呈半圆弧形,通体施白彩,枕墙满绘泉州东西双塔和西街图案。细看一下,瓷枕上矗立着一对耸入云端的双塔,蓝白相间的天空,飞鸟愉快地展翅翱翔;双塔下是一堵长长的围墙,围墙外正是泉州西街;西街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似在悠闲地散步,一辆黑色吉普车缓缓地驶过,骑着自行车的市民也被定格在这一瞬间……瓷枕图案画面精美,色彩较为丰富,令人过目难忘。

经测量,这个瓷枕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高约12厘米。因是瓷器制成,摸上去清凉沁肤,爽身怡神,让人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著名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词中所提到的玉枕是青白釉瓷枕。

或系磁灶窑所制 记录西街改造历史

瓷枕是中国古代汉族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枕上常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

“小时候,泉州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这种瓷枕。”蔡其呈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到夏天,很多泉州人家都会拿出瓷枕作为枕头,瓷枕因外形美观又冰凉消暑,颇受人们的喜爱。

据介绍,旧时,泉州四大城门均有窑口,窑口不仅烧砖也制瓷,这种瓷枕当时颇为普遍。“这个瓷枕是泉州磁灶窑烧制的”,蔡其呈认为,瓷枕上的图案说明这个枕头大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虽然因为时代原因,上面没有落款,但从开元寺围墙由土墙变身石栏杆、吉普车、开元寺前的广场和收藏历史等综合情况,可以推算出瓷枕的出产时间,“应该是1957年左右生产的,那时候西街改造,开元寺土墙变成石栏杆,而且当时人们梦想开元寺前有个广场……”

西街是泉州旧城区古老而繁华的文化商贸街区。经查询,上世纪20年代,泉州西街拓改马路,紫云屏不动留于路中,到了六七十年代,西街道路全面翻新。1961年,开元寺修建石栏后,种植19株刺桐树于石栏临街一边。

■相关链接

瓷枕——古人的“保险柜”

提起瓷枕,最大的疑问莫过于“头枕在上面不硌吗?太凉了睡久了会不会头疼?”据介绍,质地硬会让人入睡后不断调整睡姿,保持身体活动,这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可在表面包棉纱,调整软硬程度。

睡觉是瓷枕最主要的功能,它还是古人的“百宝箱”。由于瓷枕的器形特殊,烧制时必须留以气孔来保证不炸裂。因此,小小的一个透气孔也成为机密资料的藏身之地。传说,黄石公所授张良的《素书》即被其藏于枕中,并一同下葬,后为盗墓人发现,内容遂流传于世。

瓷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瓷枕到了唐代时,开始大量生产,其不仅被作为卧具,还有诊脉、助眠、消暑纳凉之用。随着中国陶瓷技艺的发展,瓷枕的制作愈发登峰造极,其造型纹饰也更丰富多彩,极大地升华了其表现力和艺术性,成为卧房中令人赏心悦目之雅物。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