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实施脊灰疫苗免疫新策略

  • 湄洲日报  

笔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获悉,我国响应世卫组织决议,于今年5月1日实施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停用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用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替代,并将脊灰灭活疫苗(IP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据悉,脊灰病毒有I型、II型和III型三个血清型,相应的疫苗也需要包含三个血清型的疫苗毒株,即三价脊灰疫苗。我国自1965年开始全国范围内接种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并在2000年通过世卫组织的认证,实现了无脊灰目标。但由于邻近多国仍有脊灰野病毒的流行,为防止脊灰输入病例的发生,2000年以来我国仍然继续使用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II型脊灰野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接种含II型毒株的减毒活疫苗已经没有必要。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全球停用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改用含有I型、III型两个血清型的二价减毒活疫苗,同时要求各国应引入至少一剂次脊灰灭活疫苗。本次调整,包括中国在内的仍在使用脊灰减毒活疫苗的155个国家同步实施。

5月1日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调整后,我国将实行“1剂IPV+3剂OPV”的免疫程序,即儿童的四次脊灰疫苗接种中,接种1剂脊灰病毒灭活疫苗,其他三次接种减毒活疫苗。

专家介绍,OPV是用脊灰野病毒株经过细胞传代复制后致使病毒毒力减弱后筛选得到的疫苗株制成的,含有减毒脊灰活病毒。IPV通常由遴选的脊灰野病毒株或者脊灰疫苗株灭活制成。IPV和OPV一起使用,对儿童起到的保护效果更佳,既有助于减少脊灰减毒活疫苗所致的相关病例的发生,同时也可有效降低脊灰野病毒输入和传播风险。    (胡 浩)

什么是脊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故俗称为“小儿麻痹症”。感染者可能出现肢体麻痹,出现麻痹的病例多数留下跛行等终生致残。脊灰病毒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共3个血清型。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5~14天。感染脊灰病毒后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不产生病毒血症。4%~8%的感染者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扁桃体肿大等;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也可出现流行性感冒样症状,如头痛、乏力、关节和肌肉酸痛等。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麻痹,体温较高,头痛加剧,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全身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颈背肌痛,颈强直。1%~2%感染者出现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麻痹,留下终生残疾甚至死亡。

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本病主要而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脊灰疫苗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