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照顾爷爷的战友15年 耽误婚姻大事至今未婚

  • 厦门网  

【人物名片】

张爱华,祖籍金门,1979年生于厦门同安。大专毕业后从事小学辅导教师工作,现任金门爱心慈善事业基金会(以下简称“爱心会”)执行董事。不仅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爷爷的战友,还加入爱心会,为两岸寻亲而频繁奔走于厦、金两地,获评第十二届全国十佳孝贤。

【记者手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厦门网(微博)-厦门日报(微博)讯 前不久,张爱华刚获评第十二届全国十佳孝贤,记者采访她时,福建省第一位持绿卡的外国人潘威廉正代表组委会向她授匾。

古语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毫无疑问,张爱华对自己的爷爷和父亲是孝顺的,不然,怎么可能十几年如一日,践行他们的嘱托?“百善孝为先”,如果说孝敬自己的长辈理所当然,是人之常情,但说到孝顺别家的老人,事无巨细照顾十几年,还真是鲜有人能做得到,张爱华是其中之一。这是她的孝心,也是她的爱心。

进了张爱华的家,随处可见老人黄灿辉的生活印记:客厅里摆着他年轻时的各种照片和荣誉证书,橱柜里放着老人吃的核桃粉和各种药物:降糖、提神、醒脑、消食、开胃……老人的卧室有条不紊,一床纯羊毛被整齐地叠放在床上。

黄灿辉并不是张爱华的爷爷,而是张爱华爷爷的战友——为了完成爷爷临终前的嘱托,这位个头不高的姑娘,接过父亲手中的担子,像亲人一般,照顾了老人整整15年。

文/本报记者 黄小芳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人物原声】

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我还这么年轻,看到老人无人照顾,就应该帮助他。

悉心护理病中老人 她一个月瘦了十几斤

今年6月,87岁的黄灿辉又一次突发疾病。这一次,是重感冒并发支气管炎,再加上老人肺不好,好几天不能吃不能喝。医生告诉张爱华,如果不住院,随时可能病危。可老人不愿意待在医院——前一天下午刚进医院做完检查,第二天上午打点滴时,趁着人不注意,老人自己就把针头给拔了。医生和护士上前,老人有些暴躁:“你们滚!”张爱华只好和医院商量,把老人带回家调理。白天,推拿,捶背,接痰,洗衣做饭,换药拔针;晚上,老人不肯睡,每隔几分钟就喊人,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夜宵,一会儿又不舒服了。一个月后,老人转危为安,张爱华却瘦了十几斤。

最让张爱华为难的是老人的脾气:做好早饭,端到面前,不肯吃;说好要吃燕麦粥,煮好了,又改口要吃汤圆,如是反复好几次。张爱华告诉记者,这些年,也想请保姆一起帮忙照料,但没有一个干得长久。

“老爷子其实是个很有修养的人,只是年纪大了,患了脑萎缩,脾气有些大。”老人的保健医生黄和梧解释完,忍不住赞叹,“这种脾气,不是一般人能吃得消的,但张爱华从不抱怨。”

因为脑萎缩,老人有好些人事都不记得了,但当记者在老人面前提起“张爱华”时,老人冷峻的表情立马变得温和起来,咧开嘴,“阿华,阿华,阿华好,饭菜最好。”阿华,是老人对张爱华的昵称。原来,老人身体一有毛病,就喜欢买药来吃。张爱华觉得吃太多药对身体不好,就想着法子给老人调理膳食。前几年,老人喜欢吃素,爱吃胡萝卜,她就换着花样烹饪胡萝卜;老人爱吃黄翅鱼,她常托人买了野生的来,煮好以后,用餐具一根一根地把刺挑干净,再端到老人面前。

为了爷爷和父亲的嘱托 照顾老人15年

同在一个屋檐下,让张爱华像孙女一样孝敬的黄灿辉,却不是张爱华的亲戚。

原来,老人曾是张爱华爷爷的战友,两人亲如兄弟。张爱华的爷爷眼看老朋友一天天老去,孤身一人,心里难受。临终前,他拉着儿子(张爱华父亲)的手,叮嘱他一定要把老朋友当成自己家人来照顾。爷爷逝世后,张爱华经常和父亲一起去看老人。2000年的一天,张爱华又去看老人,但怎么喊都没有回应,走进房里一看:老人生病了,躺在床上,整个人迷迷糊糊,大中午的还没吃过东西,嘴巴都是干的。张爱华心里一酸,眼泪掉了下来,“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把老人带回家好好照顾。”2008年,张爱华父亲因病也去世了,病中还不忘叮嘱长女张爱华,一定要把老人照顾好。

刚开始,张爱华母亲有些不愿意,担心女儿把时间都用来照顾老人,耽误了婚姻大事。后来的事实证明,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把老人接来时,张爱华才20出头,如今15年过去了,她仍是未婚,“也曾遇见过几个不错的人,但照顾老人比较繁琐,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更难过的,是周围人的质疑:不图啥,能那么无私?“我自己有工作,还有个小超市,我能图他什么呢?”张爱华有些委屈。

十几年过去了,当初的质疑变成了敬意。母亲也陪着她一起照顾老人。

往返厦金两地 为两岸同胞寻亲

2000年,张爱华加入了金门爱心慈善事业基金会,负责两岸的联谊工作,其中一项就是为两岸同胞联络寻亲。

惠安石匠陈炳源客死金门60多年后,其后人为寻陈炳源墓地,委托爱心会帮忙。从2010年开始,张爱华协助爱心会会长、金门人许金龙一起寻找墓碑,拜访当年的石匠。“这并不容易,时间久了,很多人都死的死,迁的迁了。”许金龙告诉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当年与陈炳源同在一个施工队的石匠,告诉了他们当初埋葬陈炳源的地方。到了那里,荒山野岭,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墓碑,他们又清理干净杂草,才找到了墓碑,此时已经是2011年了。

此后,张爱华五赴金门陪同扫墓祭祀。她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陪同扫墓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雨下得很大,一行人看到墓碑的那一刻,陈炳源的孙子和儿子,当场就在雨里跪了下来,哭着说:“终于找到了!”2015年6月,陈的墓碑迁回了故乡,落叶归根。

“人不亲土亲,这时候就觉得自己的辛苦,值。我既是厦门人,又是金门后人,有义务为两岸交流做一些事情。” 如今,张爱华每个月至少要去趟金门,为两岸同宗同源的人寻亲。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