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笔和爱心描绘“夕阳红”

  • 湄洲日报  

图为刘开洪正在认真书写毛笔字。

在不少人看来,识字不多的农民是很难和书法沾边的。可在仙游县榜头镇度顶村,就有一位过去扛锄头、现在拿笔头的农民书法家。这天下午,我们特地前往拜访这位以墨宝行公益的爱心老人刘开洪。

刘开洪家在一个红木加工点楼上。绕过成堆的红木材料,走到3楼,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墙上挂着多幅书法作品,大小篇幅不一,以蝇头小楷为主,内容多是论语、诗词、佛家经书等。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一张写字台摆在客厅里,桌面上文房四宝齐全。

戴着老花镜,手握小毛笔,已70岁的刘开洪正在认真书写一些文明用语。原来,当地一个老乡要开一家店,需要一些文明用语张贴在店里,就慕名前来求墨宝。刘开洪老人十分热心地帮着书写了。他家里人说,老人家已经从中午开始,连续写了3个多小时,可一点也不喊累,依然下笔刚劲有力。

“我非常佩服古时候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90岁时写蝇头小楷的那种精神和毅力,我就要学他,努力写好蝇头小楷。”年已古稀的刘开洪说得信心满满。

我们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位精瘦的老叟,小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半耕半读,没有学习到什么知识,且在拾笔之前,一直拿锄头,以种田务农为生,从未和文化有任何交集,可写字成了他一生的爱好和梦想。

“我就爱写字!”刘开洪说,在他小时候,生产远比读书重要,但他对写字十分热爱。“没有笔,也没有纸,我捡起树枝当作笔,以空地为纸,练习写字,一遍一遍的,直写到自己觉得好看为止。”无笔,则折枝为笔;无纸,便画地为绢。就这样无中生有,刘开洪靠着简陋的条件,一有时间就坚持练习写字。

时间如白驹过隙。刘开洪靠着勤勤恳恳的耕作,培养了6个儿女长大成人。儿女们现在做大了各自的生意,让这个家过上了小康生活,刘开洪也终于过上了赋闲在家的幸福生活。“安稳日子久了,人就会想做点什么。”于是,儿时的热爱又一次涌上心头。刘开洪买来了笔墨纸砚,照着名家字帖,开始临摹练习,之后又开始抄报纸,以此不断练习。他还特地托人从台湾买回最新的词典,学写繁体字。“我的作品,都是写一些积极向上、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争取每一字都比上一字要好看,这样要在长篇作品中坚持下来,十分需要毅力和细心。”他说道。

2012年,刘开洪报名参加了城厢区硬笔书法比赛,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下二等奖。这也是他人生首次获奖,极大地鼓舞了他。后来他与佛结缘,在广化寺学习数月,在寺里听国学、抄经书,同时开始食斋养性。他说:“吃斋,使人安静,这对书写书法是极好的。”

刘开洪抄写的经书内容丰富,有《大佛顶》、《菩门品》、《金刚经》等,其中《大佛顶》一书就有400多页。“抄经书一定要静心,不能出错,一旦出错,就要重来。”3年来,他每天坚持写字多达8小时,抄写经书无数,光毛笔就写秃了300多支,终有所成。其中,最长的一幅书法作品有25米长,1米宽。

因太过痴迷,老伴郑美先经常把饭端到他跟前,他也忘记吃。看着心疼,郑美先就站在一旁陪着,督促他吃饭。

刘开洪写完老乡需要的字后,带我们来到另一间屋里。地上满是他写好的字,而且堆在墙壁边的多个纸箱里也装满他的作品。他和老伴还把一幅10多米长的书法作品拉起来展示给我们看。我们走近认真欣赏,看到作品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用毛笔写好的“蝇头小楷”,十分干净漂亮。

见到精美的书法作品,我们也想让老人家指点一二。可我们平时用惯了电脑,执笔书写觉得别扭,写出的字在老人家面前更是汗颜。刘开洪老人在旁鼓励说,现在科技发展,年轻人大都使用电脑,很少写毛笔字了,书法要常练才能不断进步。不过,他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学习书法,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他现在也教孙子学习写书法。

春秋真情韵,墨宝绽芳馨。写好的字,刘开洪有的赠友,以字结缘;有的则拿去义卖,所得全部捐赠。雅安地震时,他的作品卖出2000多元,如数捐出;国庆节前夕,在莆田凤山寺举行书画义卖活动,他的作品又卖了3000多元,也都捐出去。他说,虽然钱不多,但是他感觉写字还能够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真的很高兴。

源于执着的努力,刘开洪已是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感慨地说:“书法是我最好的保健品,我要在这有生之年,活到老学到老,在书法中度过快乐晚年,并争取早日加入全国书法家协会。”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