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思路

  • 湄洲日报  

东圳水库是莆田市区及东南沿海地区150万城乡居民的“大水缸”,并肩负着保障下游城市的防洪安全和临港产业发展供水安全。近年来,莆田市高度重视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社会各界关注度高,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把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列为2014、2015年为民办实事头号项目;市人大常委会把东圳库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列入常委会监督工作重点,进行听取专项工作报告、跟踪视察调查、决议重大事项、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市政协把《关于建立莆田市水源地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列为2015年度协商议题。因此,依法推进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社会民生关切之要事,是得民心、合民意之大事。目前,全市上下围绕“大坝安全、水质优良、生态优美”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库区一盘棋”的思想,坚持长远规划、分阶段建设、全流域治理、多措并举,以“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决心,带着感情、全身心投入、全力推进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建设“宜业宜商宜居”莆田提供水安全保障。

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关莆田发展、稳定、民生,任重道远。莆田市以确保水库大坝安全、保障城乡供水、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计划用三年时间实施大坝除险加固、搬迁安置、污水治理、环库围网及库滨带、河流治理、生态林建设等工程和落实面源污染治理、库区垃圾清运、禁养畜禽、生物净化、规范人为活动等管理措施,健全生态补偿保护、群众扶持、工程管养等机制,强化落实责任、保障资金、监督考评,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一、工作思路

(一)大坝安全摆在综合治理的首位。水库大坝安全是头等大事。任何情况下务必把水库大坝安全摆在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首位,确保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二)全流域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树立全流域治理理念和久久为功意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既突出近期治理重点,又谋划长远治理目标,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三)工程建设与创新管理相结合。水环境综合治理既要措施实又要机制活,落实好帮扶政策、管理制度、管护机制;水质持续向好既要治理又要管理,维护好发展好综合治理成效。

(四)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统筹兼顾。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留下来的群众利益不受损、搬迁的群众和谐搬迁,变安置为安居,确保生活有保障、质量有提高。

二、对策措施

(一)加固大坝,确保安全运行。大坝安全是综合治理的核心。坚持百年大计、安全第一原则,吸纳多方专家建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强化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加快实施水库枢纽建筑物除险加固工程,消除大坝安全隐患,适时抬高正常蓄水水位提高水库调蓄能力。建立应对水库突发事件联动机制,强化巡查、监测、水量储备科学调度等预警措施和手段,做好预防工作,防患未然,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二)搬迁群众,规范人为活动。水库水质污染归根到底是人为过度开发活动的结果。按照“统一方案、统一标准、分期分片推进”原则,优先开展环库路以下一级保护区内群众搬迁安置工作;制订实施《搬迁群众个人生活补助方案》,落实教育、医疗、扶持救助等措施,建立搬迁群众后期扶持机制。实施环库围网工程,建设3个管理站,完善相关监控、巡查等配套设施,实现环库公路以下区域封闭管理;制订和完善一级保护区封闭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中禁建限建规定;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污染防治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实施生态库滨带工程,构建水生、湿生、陆生植物相结合的生态拦污保护带,拦截污染物,逐步恢复库滨自然生态。严格控制和科学引导一、二级保护区内基础设施、住房建设、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支持群众发展环保型产业;严格管理和控制保护区内村庄接纳外来人口。

(三)疏堵结合,治理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水库水质影响最大,是治理重点。坚持疏堵结合、正确引导,开展全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日常监管、动态巡查、部门联动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禁养区畜禽养殖禁养规定,严禁畜禽养殖场“反弹复建”。坚决扼住外购鸡鸭粪便等肥料进入库区,严禁果园农家肥滥施乱用,探索集中采购、量化发放、无偿补助肥料和农药办法,重点推行生态肥、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深翻施肥覆土技术,并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减少农药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鼓励农民转产转业,探索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等方式,统一规范管理。

(四)因地制宜,治理点源污染。库区村庄生活污染源数量多、规模小、地形复杂、分布散乱,是综合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原则,推行全流域污水治理,全流域实施农户改厕,科学划定污水处理单元,合理布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工程,加快建设镇村污水处理设施,生态净化排放尾水,推行设施管护市场化。实施全流域村庄垃圾清运保洁工作,彻底清理库区内历史堆放垃圾,配足配齐垃圾箱、保洁车及运输车等设施,逐步推行垃圾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确保“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保洁机制落实到位,彻底扭转垃圾乱堆乱放、随意倾倒等乱象。在清洁家园保洁补助标准基础上,定额补助,提高标准,促进库区农村卫生保洁城市化。

(五)退果还林,建设生态库区。库区环境生态化,是水库水质持续好转的根本。征收或租用库区农田、果林等,实施退耕(果)还林还草,加快库区生态林工程建设,将水库流域内林地改造纳入各年度造林绿化计划重点,通过资金补助、利益补偿,引导群众自觉退果还林或调整为生态林,逐步恢复自然生态。依法依规限制开山种果、控制种植面积,逐步把现有桉树等速生林改造成阔叶混交林,改善林种结构,增强水土保持,涵养优质水源的能力。统筹资金开展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实施莒溪、院里溪、东太溪、常太溪等入库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恢复河岸植被和生态系统,建立河岸污染控制系统,构建河岸自然景观,持续推进库区水土保持工作。

(六)加大投入,落实资金保障。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重、项目多、投入大、时间紧,能否按期治理,筹措资金是关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安排市级专项资金,按照建设时序及时到位;按照各相关部门承担的任务确立项目,用好用活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搭建融资平台,对接金融产品,探索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治理工作。建立水环境治理资金保障机制及生态补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有足够能力落实搬迁群众教育、医疗等后期扶持救助措施,鼓励库区群众外迁。对接全省水价改革政策,适时落实调整到位,有力保障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及工程运行管护。

(七)完善机制,促进长效管理。按照“谁排污、谁出钱,谁保护、谁得益,贡献大、得益多”的要求,强化水质监测,建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考评、责任追究等制度,科学评定生态补偿标准,建立库区生态补偿调节基金,切实解决保护与利用、上游与下游的矛盾,努力探索建立科学的综合补偿机制。围绕“清水下山、净水入库”目标,统筹市级及受益区级财政资金,进一步完善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着重补助农民科学施肥、发展生态农业,补助镇、村污水收集处理设备运行维护及垃圾清运、保洁,改善库区群众生活、生产条件。落实工程管理维护保障机制,按照工程管护定额,确保各类护水、治水工程运行管护费用足额落实到位,探索市场化运营来保障大坝、闸门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库滨带植物、生物管养、围栏、监控及生态河流运行维护等工程长效有序运行。

(八)营造氛围,形成治理合力。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短信、培训班、各类护水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平台,加强思想舆论宣传教育,普及饮用水安全基础知识,大力宣传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增强公众饮用水源保护法制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库区水环境、自觉支持参与、推进库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继续弘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形成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合心合力推进综合治理工作。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