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皆奇秀——大蚶山

  • 湄洲日报  

埭头山光秀美,特别是大蚶山。秋高气爽之际,我偕几位朋友再次登上大蚶山。

大蚶山矗立在秀屿区埭头镇境内,海拔389米,绵亘5公里,山体由无数灰白色花岗石堆垒而成。主峰天云巅上有两张巨石,宛如两扇蚶贝,山因而得名。该山以峰奇、石怪、洞幽、径曲著称,更以道、释、儒相容共祀而见奇。每当春夏,山花烂漫,异草丛生,虬松遍野,苍翠欲滴;远远望去,云雾缭绕,峰峦隐约,蓊蓊郁郁,蔚为壮观。

此景致曾被清朝名士李光荣标为“蚶山春树”,曾被列为莆田沿海十景之一。尤其是这次成功入选“新莆田二十景”。

据了解,随着假日旅游的持续升温,近年来,埭头镇充分发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先后修建了通往天云洞景区的水泥道路、登山石阶、休息亭等。

我们拾级而上,迎面那坐落于山腰的凉亭,一如天外飞来的仙阁,在自然的怀抱,撑起一帧亮丽的风景。人与自然,人间仙境,就这么和谐地交融,诉说着天长地久。

登上依山而筑的凉亭上极目远眺,兴化湾、平海湾及湄洲湾一览无余,层层叠叠的田畴,高楼林立的村舍,一派瑰丽的海滨风光图——人间壮锦,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据当地人介绍,大蚶山景点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坐落在山巅上的天云洞。听了此言,我们游兴甚浓,纷纷加快脚步,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仰望天空,只见白云在头顶飘忽。

从山脚下抬头仰望,但见山巅怪石嶙峋,千嶂万壑,巨岩重重叠叠,形态万千,壮观无比。高大挺拔的青松、樟树点缀其间,显得分外绚丽多姿;壁立千仞的悬崖绝壁,镶嵌着几座错落有致的庙宇,不言而喻,这是闻名遐迩的天云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天云洞,豁然开朗,可观沧海,望群山,博大的大自然顿时一览无遗。那绿树掩映间星星点点、坐落漫布的每一个建筑,都像是从岩土中自然萌发的花丛,与雄奇竞秀的山峰,和谐相对,浑然天成。

接着,我们马不停蹄经石阶山道,蜿蜒行了约二里许,就到了新建的山门,拾级而上,即为仙公洞。该洞实为依山而筑的双层小阁楼,内供八仙神像。登楼前眺,眼前一片神奇,我不禁出神了:是哪路神仙搬来两块巨石,恰如其分镶嵌于绝往点,剪截出“龟蛇守山”及“双鲎把口”等景观。

尤其称奇的是,在仙公洞前,半山腰突出的一块巨石,人称“金印石”,传说石上留有仙人的足迹。“瞧,那边有一女子在向金印石投掷瓦片呢。”正当我纳闷间,身旁一朋友的呼声把我唤回到这美丽的传说:相传每年正月初五至元宵期间,久婚未孕的信女,倚洞前护栏,焚香求嗣,向金印石投掷瓦片,投中者仙人就会帮助她达成心愿,久而久之,就形成这一“天云飞瓦”的奇俗。

侧目而视,凉风习习,木鱼声声,旺盛的青藤紧紧抓住岩石的棱棱角角,凭借阳光雨露一节节向“佛”攀援,簇拥,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抑或心中有“佛”的使然。凡夫俗子,不得而知。

过了仙公洞,往前右拐,我们就到了龙喉洞,说洞不是洞,这个洞其实是由两块高30多米的巨石拱立而成。 两片硕大的巨石,把无垠的苍天凝成修长的一线。原来,天地也追求苗条的体形,神往修远的风姿。一线天,大自然的神功鬼斧,为后人剪辑巧夺天工的画图。

走近细瞧,洞深50多米,后有出口,洞顶巨石层叠,但多空隙,所以采光通风都很好。走了这么一大段路程,我们都觉得有点累,于是,大家纷纷围坐在石桌旁,则恍惚置身仙境,飘飘然,欣欣然。

都说大蚶山以峰奇、石怪、洞幽、径曲著称。我们领略了天云洞峰之奇、洞之幽、径之曲后,又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一下天云洞奇形怪状的石头。看,蓝天白云下,乱石重叠,纵横交错,恰似一群上山的走兽大虫,虎、象、牛、马、龟、蛇,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俨然一动物世界。

从岩石间开凿的道路,深邃而又幽雅,我们沿着小径漫步,众石无语,却顾盼含情。那形形色色的造型,不由地拽住你的脚步,令你一步三回头,只想多望它们几眼。

在一块长二三百米、宽百余米的长石前,我不禁停下了脚步,仔细端详,陷入深思。民间称此处为“三十六碟”,据说是神仙聚筵之所在。

“天云石语”吸引了众多游人。

陈文华 摄

大蚶山山门。

谢庆胜 摄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