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旅美水彩巨匠徐靖沂讲述故乡情

  • 湄洲日报  

秉承家乡厚重优良的家风家训,徐靖沂的子女如今各有建树,一家和美幸福。图为徐靖沂和家人欢乐合影。

画展上,徐靖沂在《枫亭后巷》作品前深情留影。

(图片由徐靖沂提供)

连日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推德美术博物馆,仙游旅美水彩巨匠——徐靖沂“水彩之道40年回顾展”精彩呈现,闪耀美国艺术界。此次画展上,徐靖沂特别展出了他于2001年创作的家乡风景画《枫亭后巷》,为展会增添了浓浓乡情。

“家乡景色是最令我动情的绘画题材。虽然我在枫亭只生活了短短14年,但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情感和新鲜记忆。”5月中旬,记者采访了远在美国的徐靖沂,提及家乡,他依然乡音不改、乡情满怀。

■家乡十四载 一生赤子心

许是因为生活在如画的水乡,风物人文厚重、亲人勤劳善良,徐靖沂的少年时代绘满了爱的底色。

1934年,徐靖沂出生于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的一个务农世家,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其父是村里的甲长,处事有方,又善烹饪,很受村民敬重;其母是村里唯一识字的女子,善女红能针灸,多才艺乐助人。儿时,其母刺绣用的图样给了徐靖沂最早的美术启蒙,他常用破碎的瓦片在围墙、晒谷场上涂鸦,乐在其中。6岁那年,一场流行病夺走了父亲和二哥的生命。坚毅的母亲默默以柔弱之躯撑起了这个家,一家人秉承勤劳和爱的家风,把清苦的生活过得温暖如初。

徐靖沂的母亲十分重视教育,次年就送他入学,并谆谆教诲他不忘初心、勤勉上进。小学时,徐靖沂先后就读于麟山小学、枫亭中心小学,成绩很好,多年担任级长,因勤劳好学善画为乡邻所称道。

那时麟山小学的校舍在麟山宫内,墙上布满清代枫亭著名国画家林肇棋的龙、虎、猴、鹿、鹰、鹤以及四大天王等珍贵壁画和石狮、龙柱等许多文物。少小时,徐靖沂就天天观摩、时时临摹这些艺术瑰宝,领悟颇多。后来,在绘画老师朱舜德的教授下,徐靖沂第一次买了一盒马利牌的水彩颜料,学习素描基础、水彩画,与水彩结下最初的情缘。

为了继续学业,14岁后,徐靖沂泪别母亲,南渡马来西亚求学,很幸运地得到留英水彩画家陈存义、留法画家张荔英、国画家胡呈祥等导师的教导,打下良好的素描和绘画基础。1956年,他考上新加坡南洋大学,攻读中文,涉猎先秦百家、唐诗宋词以及儒、道、释哲学思想,为日后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思想和灵感。1962年,他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到1994年提前退休,成为专业画家。

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中西艺术文化熏陶,造就了徐靖沂独特的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1975年,他第一次参加美国水彩画会全国性年展,崭露头角,之后孜孜不倦,发奋作画,获过200多个全国性奖项,跻身美国水彩画会等署名会员以及美国当代杰出的水彩画家之一,备受美国艺术界敬重。

■久别终重逢 春风暖乡情

在漂泊异域的岁月里,家乡亲人、风物已然是徐靖沂心底一幅幅宁静优美的画,那里有慈母轻声的叮嘱、大街小巷的风情、枫慈溪桥头的风光、塔斗山顶眺望大海的壮观……

而在大洋彼岸的枫亭,徐靖沂的母亲也日夜思念,盼儿归。他的侄女徐秀苍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奶奶一生最大的牵挂就是远在异邦的小儿子。盼望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总是相信她的小儿子有一天会回来的。她天天观察喜鹊,要是喜鹊站在大门口的横梁上,叫声轻柔悠扬,那是她小儿子要来信了。接到信后,她能不吃不喝,捧着信一遍一遍地读,翻来覆去地看。”

谁曾想,这母子团圆的期盼竟成了永别。1970年夏天,徐靖沂的母亲因病去世,因为当时中美还未邦交,母亲临终也未能与之重逢,这是他生平最遗憾的事。

为了重回家乡,徐靖沂一直在努力。1979年,受聘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术系任教后,他致力推动中美学术交流,并极力促成该校与浙江美术学院建立学术交流项目。1982年8月底,他组团回祖国交流学习。完成任务后,他一路南下,探望久别的亲人。

“那是我离家35年后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我禁不住跪下来,对着乡土疯狂地亲吻。”徐靖沂回想那时情景无限感慨,真是看不尽的家乡景,叙不尽的离别话。他在枫亭的大街小巷穿梭,追寻儿时的回忆,还把这浓浓乡情绘成大型画作《枫亭——我的家乡》,让那份最初的温暖凝成永恒。该作还获得全美年展“第一奖”。此后,枫亭后巷、枫亭之晨等家乡题材开始频繁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近30多年来,徐靖沂先后10次回乡,巡回在上海、南京、福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学习交流,回乡探亲,并遍游九鲤湖、湄洲岛等景区。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祖屋重建落成,1997年,徐靖沂第7次回乡。当时,应乡亲之邀,再次参观整修后的麟山宫和久违的林肇棋壁画,他倍感亲切,欣然提笔写下“春风吹暖故乡情”的字句,以抒胸臆。

徐靖沂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也多次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建设突飞猛进、欣欣向荣,乡亲们丰衣足食、快乐生活,他很是喜悦。作为远离家乡的游子,他真诚地祝愿家乡越来越好!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