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区着力适应新常态实现新作为

  • 湄洲日报  
  新常态有新认识,新常态有新思路, 新常态有新作为。今年以来,荔城区主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较为艰难的环境下,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促经济指标保总量、保序时、保位次。

一季度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开门红”,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5个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转变思路拓新路

采访中,荔城区领导这样表述道:“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首先是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外围压力大,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做到,重点项目有力突破再提速,服务企业落实举措再提效,相关工作有机统筹再强化,行政效能持续优化再提升。

  具体实践中,荔城区转变思路,勇于开拓,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转换发展动力。其中,项目机制创新便是一个例子。

  这两日,位于黄石镇的莆兴路二期项目现场,工人们正抓紧对剩余路段的路基处理、路面浇筑以及有关配套扫尾等工作。作为黄石镇衔接铁路经济辐射功能的“站前”通道,该道路是该区连线港口腹地的主要通道。目前该路段已完成总投资的近九成,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今年,该区还将有物流1#路、物流2#路、壶公路一期等3条主要交通干道可建成完工,通车后将带动该区进一步承接“公铁联运”商贸物流经济圈辐射,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周一,对各镇街报送的信息进行核实;周二,分解任务,马上跟踪督促;周三、周四,对区里重点工作实地督查;周五,对镇街本周以来落实情况汇总制表、监测分析。”这是记者5月18日在荔城区项目督查办桌面上看到的的一份材料。

  如此环环相扣的项目督促机制,源于该区4月初下发的《关于开展“奋战100天,实现双过半”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时间节点,提速提效推进经济、项目工作,分解落实财政收入、固投、规上工业产值、限上商贸业及重点项目分月分镇街进度,各镇街、工业园区、区直部门对照各自承担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科室、具体人员、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每个阶段有进度、有成效。

  今年来,该区加快实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各级各部门按照“好字当头快为要,改字领先转为本”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四并举超‘46’、精抓落实促跨越”的年度目标任务,完善项目挂钩服务协调督查等综合工作机制和机关效能建设九项制度,不断提升工作效能,滚动梯次推进项目建设。创新了“二三四四”工作机制, 区委常委工作碰头会每半个月听取一次汇报,倒逼工作落实。机制的创新有力促进了工作的提速。1—4月份,全区36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86.13亿元,新开工项目34个,竣工项目8个。

■俯身项目气昂扬

今年3月北高镇党委书记李旸倒在工作岗位上,成为该区项目攻坚一线的一件大事。这一乡镇主官的工作足迹,诠释了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在项目攻坚队伍中引起很大反响。

  由于历史原因,荔城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如何适应新常态下的工作要求,该区提供了一个个全新载体。“我们干部有经验,我们干部下得去、上得来。”

  在该区,像李旸一样的项目一线好手不断涌现。西天尾镇街服务队队员郑文山就是让群众竖起大拇指称赞的队员之一。这位荔城区台联副主任科员5年前被抽调协助九华大道二期南溪白总部经济建设,成了首批镇街工作服务队队员。这些年哪里有项目征迁,哪里就有郑文山的身影,当地群众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
  该镇共有7名服务队员。在项目服务工作上,顶着群众不理解、征迁工作受阻等压力,积极参与磐龙山庄、大学城前期等10多个重点项目。特别是在磐龙山庄项目征迁中,队员们分别担任6个包组正副组长,与镇两委各负责3个组,负责过半的征迁总户数计239户,他们放弃节假日及周末时间,通过包组挂户和分头攻坚,协同镇里及后卓村工作班子顺利推进了磐龙山庄后卓片区拆迁签约工作。

  干部倾力服务,项目攻坚提速。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该区积极应对,攻坚克难,主要经济指标在艰难中基本完成。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该区各级各部门一线干部积极作为、服务攻坚的勇气和精神。

■“三比一看”落实处

在贯彻落实“三比一看”中,该区提出,比落地方面,科学优选项目,积极参加“5·18”、“6·18”等重大经贸活动。梯次跟踪推进招商项目,促进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加大去年新对接的11个民企项目服务力度,确保上半年引进30个项目、签约落地10个项目。

  比促销方面,办好“艺博会”、“鞋博会”,组织50多家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采购区内产品,研究制定该区促进房地产发展的贯彻落实意见,加强住房金融服务,引导居民理性消费;组织20家房地产企业参加房产交易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比服务方面,落实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等各项惠企政策,发挥好工业发展基金、应急保障周转专项资金、“助保贷”资金的引导、杠杆和“救急、扶小、奖新、帮中间”的作用,促进工业稳步增长。落实市、区总部招商优惠政策,加大总部招商及代办服务力度,做大总部及楼宇经济。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贡献率。并以开展“第三产业服务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以区领导联系68个重大工业项目、60个三产企业项目为重点,广泛开展“送信心、送政策、送服务”活动。

  看实效方面,注重把活动的成效体现在项目进度和预期目标完成上,按照项目开竣工时间节点,及时跟进,确保每月每季都有新突破。同时逐项、逐月抓好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的分析,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预警分析和应对解决,确保实现“双过半”。

  优惠政策有效落实,持续释放产业潜力、活力。目前,该区已有“璐妮”、“图途”等6个自主运动鞋品牌入选在淘宝、聚划算等平台的“中国质造”活动,并有永生鞋业等多家鞋服企业正积极申报下一波的自主品牌“质造”推广。

  此外,该区还开展“救急、扶小、奖新、帮中间”的精准扶持惠企政策,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品牌推广、实验室建设、技改提升,制定精细化的具体措施,引导企业走“专精特优新”发展道路。位于黄石工业园区的华峰集团与中科院院士俞建勇合作设立华峰上海研究院和莆田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全球拥有超过120人的设计与开发团队。集团项目总监李天源介绍,近两年,公司连续获得省市各级技改补助共计300多万元,受利好政策感召,集团今年准备在莆田增资投产,扩建厂房,目前已进入征地动工阶段。

  干部心齐了,企业信心足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呈现出来。面对新常态,一个荔城答卷逐渐清晰。

后黄的小康生活

走进西天尾镇后黄村,处处总能让人感受到一幅幅活生生的乡村风光图,环境优美,翠木古树相交辉映,传统民居错落有致。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村、省级生态文化村、省级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凸显生态特色,留住乡情乡愁。依托山水自然景观、古民居、民俗文化、乡村生态风貌等特色资源,保护提升华侨古民居、老屋老宅,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形成了“古屋、美景、自然、乡情”的空间布局,成立了全市首家民俗文化馆,留住了侨乡独特的田园风光和美丽乡愁,吸引一批知名画家驻村写生,成为全市的油画创作写生基地之一。2013年,后黄村成为我市首批“幸福家园”示范村后,村里以老人、老树、老宅为载体,在保持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按照“不拆不建、修旧如旧、改新像旧、新建仍旧”的规划思路,把古树、古民居等列入保护范围;采取“一对一”结对保护模式,将原有居民自理的古民居保护方式拓展成“政府主导、党员参与、农户负责”的立体保护模式。同时,该村还以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为契机,投资1000多万元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后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胜地。

  在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该村还通过道德引领、文化熏陶、美德传承等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村里配备了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健身舞广场,火热的群众文化活动使村里打麻将的少了,婆媳、邻里关系更融洽了。良好的文化传承培育了村里向上向善向美的“美丽乡风”,一大批好人好事先后涌现,如为保住两棵百年树无偿拆掉自家房屋的村民黄国翔;17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脑瘫婆婆的“好媳妇”邓福兰……

  为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村还在村道两侧设立了文化墙,让群众从乡村文脉中汲取营养;结合“巾帼致富”“美德在农家”工程,引导村民进行平安家庭建设,突出“内在美”,让村民因文明而幸福。去年,该村还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设了我市首个地方民俗文化展馆——莆阳民俗馆,再现了近代莆田农耕、排水、运输等劳动生活情景,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今年,该村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

  这里还形成了“幸福家园”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2014年,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25万元,村民人均增加收入3300多元。

祥恒包装生产线,现代化设备已投用。

闽中食品,行业龙头效应愈发凸显。

三箭塑胶,出口车灯加工车间。

华峰工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掌握核心技术,使得企业订单不断。

恒达机电车间,红火生产场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