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照与“金锁铁铃”的故事

  • 莆田网  
  郑照(1401—1471年),字孔昭,号菊庄,仙游西乡(今大济镇)翁都村人,从小精勤好学,操守耿介,后入明廷国子监念书,学业特优。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派任江西安远县令,连续三任(每任三年)成绩卓著。后又任江西德安县令,又是三任,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日,德安县建祠纪念他。《仙游县志》称他“无失政,无冤民,操守甚峻”。  

在他任县官近二十年中,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众疾苦,与老百姓拉家常,谈勤俭持家,谈生产情况。群众有什么要求或建议,可以直接到县衙里找他反映。他说:“我是地方父母官,老百姓就是我的儿女,儿女要见爹娘何必差役传达。”他每有项目实施时,必和乡亲父老商量,今话走群众路线。按惯例,县里的吏胥每月都要奉送额定的礼金给县官,这在当时是县官的合法收入,也算县官的特别办公费,但郑照把这一笔收入全部缴公。德安邻县有几股匪盗,相约不去扰乱郑管辖的社会治安,就是因为被他的廉政所感动。  

明英宗正统年间,都御史兼江西巡抚韩雍考查江西工作时,裁汰一大批不称职的官吏,独对郑照为政赞赏有加,当时江西七十三县考评中,他名排第一。英宗皇帝便要他上京觐见,准备赏赐。但郑照上本谦辞说:“卑职官小,病多,若然晋京见文武百官必须下跪参拜,体弱不支”。英宗便赐他佩带“金锁铁铃”入朝免参,并诏命在朝百官,听到金锁铁铃声音,就要低首立正,不得举头正视。郑照得到这一异常的赏赐,便于当年中秋佳节之日见帝。英宗皇帝听他的政绩汇报后,大为满意,当殿赐给他“廉官”的荣誉称号,还把西蕃进贡的十只白鹤也赐给他,旨在誉他有高尚的琴鹤情操。此后,在郑照的每一幅画像上都佩带有“金锁铁铃”圣物。 当时,仙游知县刘云在画像上题词:“青松比操,秋水同清”。

郑照晋京见帝得到“廉官”封号后,朝中一些奸佞很不服气,便制造谣言说:“郑照,为政徒有虚名,未必那么清廉公正。”要求派员复查,英宗只得准奏。但复查结果是郑照居官多年,家贫如洗,其夫人还在家抽柠麻纱织布以维家计,因无力抚养五子,竟把四个儿子分别送与善化里的章家、方家、杨家和本村翁家。英宗听了非常感动,在过去赐给郑照“廉官”荣誉封号下,再添“第一”,合为“廉官第一”。並钦赐“贤令尹”石坊,立在县城为誌。郑纪撰联赞曰:“廉政起风波,敕封清官扬正气;忠贞报社稷,钦赐贤令传佳声”。

江西巡抚韩雍荣调高升离职去了。新接任的一个姓邬的是纨绔子弟,一上任便大排官架子,各州县官员去参拜他,都要先送一份厚礼,否则必遭严厉的痛斥或罗织莫须有罪名。郑照没有什么礼物相送,便被指责说:“你不懂礼法,不配当官”。郑照很不服气,当面顶撞了几句。邬巡抚就大发雷霆,叫手下去掉郑的官带,听候发落。那些手下便动起手来,这时系在郑照内衣里御赐的“金锁铁铃”响出叮当…叮当…的声音。那巡抚一时不懂得那是什么声音,站在他身边的师爷曾在京都听过,懂得那是御赐的宝贝儿,圣威莫犯,吓得面如土色,不敢举头正视。邬巡抚看了感到惊奇,便问那师爷,师爷带着颤抖的声音说明其来历。于是,姓邬的也感到六神无主,俯首立正,说不出话来。从此,邬巡抚再也不敢作威作福了。  

光阴似箭,又是几年过去了。郑照已是近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又因任期满了,一再疏请致仕。明景泰年间皇帝只好准许,循例给他一份养老俸禄,並下诏对郑照过去送给亲友为嗣的四个儿子一律复姓归宗,并赏给长、次两子登仕郎(九品)头衔。他退休回乡后跟耆老们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弟子,戒绝游惰,力耕勤读等。后来他迁住县城南门后嵩巷,全家生活依然俭朴。一次,他的孙子口渴,想讨钱买个梨吃,他只给一杯开水止渴。他的言行对当时社会风气起了极好作用。  

郑照活到71岁,因病逝世。其墓葬在仙游东门外宝坑村境内。他生前只是一个七品县官,却有那么廉洁的情操和爱民的政绩,莆人明状元柯潜有副对联赞他:  

拜命治华封,百里苍生沾雨露。

乞辞归故里,一瓢清水付儿孙。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