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欢潭尾老艺人的“文十番”情结

  • 湄洲日报  
  “文十番”是涵江独有的民间古老曲种,在莆田音乐中独树一帜,其节奏舒缓,旋律委婉,词少腔多,风格古朴优雅。此前,包含“文十番”在内的“莆田十音八乐”,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榜上有名。五一前夕,笔者前往国欢潭尾村,寻踪老艺人,探访古老“文十番”的传承和保护情况。
  在潭尾村“文十番”鼻祖已故艺人杨金泉的家中,只见他的几个学生正聚在一起,谈论着为即将到来的村里节庆进行“文十番”演出的相关事宜。这些老人都已过古稀之年,满头白发却仍神采奕奕,说起“文十番”,他们都很激动,纷纷谈起各自的曲艺情结。
  今年88岁的杨文贵告诉笔者,他从15岁开始跟着师傅杨金泉学习“文十番”,擅长笛子演奏,如今已有70多年了。他说,师傅很热衷“文十番”演奏,年少时四处拜师学艺,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自己并不富裕,可师傅经常是“一张谱子三担米”,自己出资搜集“文十番”曲谱,如今流传下来的有67本手抄本,曲谱达1500首。
  “说起潭尾村的‘文十番’,‘阿婆十番’队可是一绝。”杨文贵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村里把三教的“立本祠”改为农村俱乐部,以祠堂为活动场地,组织青少年学习演奏十音、八乐,排演莆仙现代小戏。那时候,有一群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在本村老艺人杨金泉等的精心传授下,很快学会“文十番”中吹、拉、弹的各种乐器,并学会了识谱,经常在社会上参加各种民俗活动。后来因为相继成家立业,也就无法凑在一起尽兴奏乐了,可是1984年她们又重振旗鼓,组建民间乐队登台献艺,为群众所熟悉,人们尊称她们为“阿婆十番”。
  “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可是大家都坚持下来了。”已过八旬的老人瑞金就是“阿婆十番”的成员之一,擅长“四胡”演奏。她说,当年再次组建女子乐团时,她们当中很多人都已经当了奶奶,凭着对“文十番”的热爱,她们坚持白天带孙子、煮饭背乐谱,晚上集中练习,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以整齐的阵容、娴熟的演奏出现在莆仙的乡村小道、街头巷尾。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她们的足迹遍布莆田、仙游、福清各地,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如今上了年纪,她们很少外出演出,但是每当村里有节庆民俗活动时,她们仍然活跃着。
  然而,“文十番”面临后继无人的挑战。杨文贵老人惋惜地说,“文十番”是一音一字、一字多腔,曲调缓慢,节奏规范、严谨,演奏完一首曲需要10多分钟时间。这种慢工演奏表现力差,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许多年轻人都不爱学,现在村里会这门曲艺的也仅有他们这群十几个老人了。
  据了解,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涵江区文化馆多方努力进行抢救,潭尾村的老艺人们积极配合,帮忙找寻堘、果盒胡、碗胡、老胡、伬胡、老八角琴、老三弦琴、琴箫、四弦胡、南琵等“文十番”乐器,并整理珍贵的历史资料。杨文贵说:“‘文十番’是古老、神秘而又高雅的民间音乐,这种古乐不能就这样断代消失,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图为老艺人们正在整理“文十番”历史资料。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