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砚台

  • 湄洲日报  

周末闲暇,在林劲松的无闲斋品茶欣赏他的藏品青石砚台(如图),左一青石砚台(清代)系花岗岩雕凿而成,长17厘米,宽12厘米,高6厘米,砚面凿有一深一浅的凹池,小池较深,用以盛水,大池较浅,池面微有斜度,用以研墨,砚台高三分之一处的腰部有内陷造型,比例恰到好处,砚台底部凿有四足,此形称为“豹脚”,这可以使石砚台整体平稳,既便于石砚的挪动,又使石砚更显美观精致;右一青石砚台(清代)也系花岗岩雕凿而成,与前者不同的是,此石砚台是用天然鹅卵石稍微凿琢而成,整体依然如河床中拾来的鹅卵石形状,砚台面呈椭圆形,长17厘米,宽15厘米,高5厘米,砚面也凿有两池,功能亦然,其研墨的砚池面由于长期的使用,光滑如镜,色浆厚实,足见制砚者利用天然形状巧夺天工的技艺。
  书画颇有成就的林劲松对收藏砚台也很有研究。他告诉记者,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西汉时期砚台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诞生,汉人发明了墨块,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研磨,于是砚台出现了青铜砚、陶砚、砂砚等。唐代起石制砚台得到了重大发展,出现了端、歙、洮河等砚材雕制的砚台,到了明清时期材质更是多样,出现了铁砚、锡砚、玉砚、竹砚、瓷砚、青石砚等。时至近代,硬笔的出现,逐渐替代了毛笔,于是砚台也由当初的实用,转变为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玩工艺美术品,砚台因其的流传经历和造型,使其更具历史文化价值。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