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不足3斤 医生腋下打洞修复婴儿心脏

  • 莆田网  

 

来自宁德的西西(化名)是29周的早产儿,出生时体重只有1.34千克,个头与一个成年人的巴掌差不多大。

更为不幸的是,她还因“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肺炎、心衰,直接从产房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近日,省立医院心外科医生在全胸腔镜下给她“鹌鹑蛋”大小的心脏动了微创手术,让她转危为安。上周,她康复出院。

刚出生不久便呼吸衰竭

11月中旬,西西的妈妈在宁德当地的医院,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剖宫产下西西。当时,西西仅有29周大,因为早产(37周才足月),体重仅有1.34千克,个头与一个成年人的巴掌差不多大。

西西一出生就气喘得厉害,很快就呼吸衰竭、心衰、新生儿肺炎,马上被医生从产房转到了重症监护室。

此前,西西的母亲因习惯性流产已丧失了3次当母亲的机会。此次女儿早产,又带有重病,这名母亲刚刚宽慰的心里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为了救孩子,西西的父母冒着危险,将戴着人工呼吸机的西西从宁德转诊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省立心外二科接到会诊后,即刻赶到省妇幼保健院对西西进行了评估。经专家评估,西西的心脏动脉导管没有闭合,而且血液分流量非常大,必须赶紧进行手术,才能挽救患儿的生命。

医生钳闭动脉导管救命

省立医院副院长、心外二科主任医师翁国星教授介绍,西西因为早产,低体重,心脏仅有鹌鹑蛋那么大,可心脏上异常开放的动脉导管却有5毫米之粗,异常分流的血液量之大足以导致心脏与肺功能衰竭。如果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创伤太大,她经不起折腾;如果采用内科导管介入,导管比西西的大腿血管还粗,根本无法置入。于是,翁国星选择为她进行了微创的全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术。

在心脏麻醉医生的精心配合下,翁国星在西西左腋下打了2个小洞。

其中一个小洞直径5毫米,只有笔芯粗细。医生把一个微型摄像机伸入该洞内,直达心脏,心脏附近的“地形”便清晰展示在电脑屏幕上。

另一个小洞,直径约1.5厘米,拇指粗细,微型的手术器械则从该洞放入。

通过视频,医生找到笔芯粗细的异常动脉导管,用微型钛合金夹子一夹,把导管夹死,使得心脏附近的血液不会乱窜。

约1个小时后,手术结束,西西情况稳定。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监护,她顺利脱离呼吸机,体重也开始增加。上周,她康复出院。

医生提醒

未满月就能做心脏手术尽早治疗效果更好

翁国星介绍,为新生儿实施全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术,目前福建只有省立医院有能力开展,全国能够成功开展全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手术的中心也很少。

每年,我国有15万~20万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出生。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太小,经不起手术折腾,等孩子大一些再做心脏手术。这致使许多先心病患儿在3周岁前夭折。

“其实未满月婴儿也能做心脏手术。”翁国星说,除了西西,今年8月,他们还为另一名体重只有1.6Kg的早产儿做手术。术后3个月后复查,孩子恢复得很好。随着医学技术的成熟,年龄已不是制约先心手术的瓶颈。相反,尽早治疗效果会更好。如及早得到诊治,大部分新生儿术后与正常儿无异,而且一般无后遗症。

名词解释

动脉导管未闭

翁国星教授介绍说,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有根相连的血管叫动脉导管。在娘胎里,胎儿不呼吸,动脉导管不闭合。正常的婴儿在出生48小时内,动脉导管会自动闭合。而有些早产儿因为发育不成熟,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心脏导管无法自动闭合,这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每年有15万~20万名新生儿心脏有缺陷,“动脉导管未闭”居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第二位。【莆田异次元网络】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