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亲述往事 搭最后一班船躲过南京大屠杀

  • 莆田网  


 

丁慰如29年前的旧照

 
 

 

回忆起往事,丁慰如不停地抹泪

今年105周岁的丁慰如老人,身体仍然硬朗。77年前的寒冬,南京大屠杀前19天,丁慰如和父亲,在炸弹的爆炸声中,拼了命挤上最后一班逃难船。她一路逃到福建,定居福州。躲过了惨绝人寰的屠城战火,从此,她将这段往事深埋心底。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丁慰如老人向记者回忆了那段她平日里很少提及的南京往事。

老人身体硬朗,断断续续翻开苦难岁月

昨天晚上7点,记者来到福州晋安区岳峰小区丁慰如老人的家中。老人正在吃饭,已经吃了1个小时,当天晚上还喝了一点白酒。

尽管今年已经105岁,动作缓慢,但老人的身体依然十分硬朗,生活独立。“吃饭、走路、洗衣服,都是自己来,很倔,坚持不让我们帮忙。”丁慰如的孙女李小佳说,老人家很“任性”,凡事亲力亲为。

吃完饭,丁慰如颤抖着双手,自己把桌上的饭粒和鱼骨抹干净,把碗筷收拾好后,才坐在椅子上休息,她说话带着南京口音,耳朵不好,需要很大声才能听见。

“南京大屠杀是在1937年12月13日,我在那年的11月24日逃了出来。”丁慰如记得很清楚,虽然这段往事她平日很少提及,而在她断断续续的回忆中,一段苦难深重的岁月被翻开。

当时南京漫天炸弹,她和父亲决定先离开

丁慰如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生意人,她从小读了些书,是大家闺秀。因为父亲为生意奔波,她寄居在亲戚家,并认识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的李如愚,两人订婚了。

1937年的秋天是个多事之秋,“七七事变”爆发后,南京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紧张,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8月,日军开始轰炸南京,丁慰如逃到郊区的亲戚家住,谁知一颗炸弹就在院子后面爆炸了,她又逃到另一个亲戚家。然而,就在和亲戚说话时一颗炸弹又从天而降,在她不远处爆炸。

后来,她逃到安徽,转了好几圈,又回到南京。

那个时候,丁慰如每天都能听到天上飞机的轰鸣声,走在街上已经看不见人了,整个南京城变成一座“死城”,终日惶惶,有钱的人逃去香港,没钱的也想着法子跑。

当时的丁慰如并没有预料到不久之后会发生南京大屠杀,她只是和父亲觉得,这个漫天炸弹的地方绝对不能再呆了,只有逃,才有机会活下去。

搭上了最后一班船,他们去了汉口的难民营

“有多少人抢破了头,为了船票。”关键时刻,在南方工作的李如愚托关系,给丁慰如送来两张救命的船票。

当时的银行也都关了,取不了钱,丁慰如和父亲只能简单地打包几件衣服。1937年11月24日,他们匆忙赶到码头,江面上死一般沉寂,唯独码头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叫喊声、骂声、孩子的哭闹声混在一起。

时间一到,所有人拼了命地往船上挤,有票的没票的都在挤——因为这是当天的最后一班船,丁慰如和父亲混在蜂拥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挤了上去。

狭小的船舱里混杂着各种气味和沉重的呼吸声,这时候的丁慰如才觉得“心里稍微安稳了些”。轮船缓慢地驶出渡口,去武汉的航线也自此停运。

第二天,船停在武汉,在一名老师的介绍下,丁慰如和父亲一起去了汉口的难民营,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李如愚,没多久,二人结婚了。

而后辗转湖南福建,从此77年处处是乡愁

婚后,李如愚随军奔赴南方江浙一带,丁慰如在一个月后和父亲去了湖南,生活稍微平静了一些。再后来,李如愚将他们父女接到福建,起初在龙岩长汀,后随工作调动,一家人定居福州。

战火纷飞的年代,四处逃难,颠沛流离,等到安定下来,丁慰如才发现与南京亲人已经失联,即使托人询问,得到的消息都是故地早已物是人非,这段往事,被她埋藏在心底77年。

几年前,为了圆丁慰如的梦,她的孙女李小佳曾通过微博,顺利联系上了丁慰如在南京的表侄女——当年86岁的施自怀老人。施自怀从南京赶到福州,与丁慰如见了一面,丁慰如老人横亘了大半个世纪的思念,终于变成了相见,只是当年的豆蔻红颜,如今都已白发苍苍。

“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方便,去不了南京了。”李小佳说,但那次重新联系上南京的亲人,丁慰如很高兴,这两年也时常电话联系,丁慰如现在还常常念叨着南京的小吃,那是她惦记了一辈子的、记忆中的味道。【莆田异次元网络】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