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中医仁心获赞

  • 传媒中国  
  耄耋老人一家六代从医,他得祖传医术精髓,又到中医学院进修,身怀绝技,81岁高龄时还应村民之邀回老家开办诊所服务乡亲。12年来坚守一线把脉,从来都不收问诊费,只收药的成本价。远道慕名而来看病的,路费比药费还贵。其医者仁心广受盛赞,被誉为“乡村最美医生”。请看——

如今,“中医养生”越来越受人关注,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疾病颇为神奇,而有位九旬老中医依旧坚守在一线给人看病,更令人惊诧。10月是我市敬老月,又逢农历闰九月重阳节,我慕名来到荔城区新度镇东宋村,探访这位93岁老中医唐开煌。
  这天一大早,我就驱车前往唐开煌老人位于壶公山脚下的家。我打听问路时,过往行人都熟悉这位老中医。
  走进唐开煌老人家门,只见厅堂里有不少患者正在候诊。眼前的这位老中医有几分像武侠小说里的郎中,眉毛长又白。他耳清目明,思维敏捷,说话声音清晰洪亮,行走无须拐杖。
  在我采访期间,各地的病人来了一拨又一拨。一名姓陈的中年男子从秀屿区笏石镇驱车带着2个孩子前来看病。我疑惑地问他,怎么跑这么远来看病。这名陈姓男子说,之前他的一个孩子一直咳嗽,吃了不少药不见好,后来经人介绍,得知这里有位老中医看病效果好,而且医疗费便宜。因此,这个小的孩子最近生病,他就又带过来给老中医看看。
  唐开煌伸手给孩子号脉,又看了一下孩子的舌头,再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就提笔开起处方。
  处方开好了,通常都是老人学医的孙媳妇帮忙抓药。恰巧孙媳妇有事走开,老人就自己起身走进药房抓药。面对一扇墙排放着的上百个中药盒子,还有盒子里装着的数百味不同药材,老人却能快速而准确地拉开所需药盒抓药。称重是用专用的小称子,每味药称好后,便倒在一张白纸上包好。不到一分钟,两三味药就都抓齐全了。我好奇地拿起这把小称子端详,让我诧异的是,上面标示克度,我几乎看不清楚,而一个耄耋老人竟能看清,准确称重。
  结账时,老人只收陈姓男子7.5元。这又一次让我感到意外,虽然说是看感冒,但在城区医院,起码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原来,老人自从退休后回村里开诊所,从来都不收问诊费,只收药的成本价,以维持诊所常年开张。
  老人有个习惯,就是给每个人看病,处方都要按照顺序保留着。他说,这样方便于复查。
  我随手翻查处方,从早上7点半到上午11点,已经有30多人前来求医,没有一个人的药费超过50元的。普通感冒发烧的治疗费一般在5至12元之间。
  老人说,他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7点半开始上班,忙的时候也没午休,晚上10点才休息,一天会看五六十个病人。他觉得自己身体还好,并不觉得累。
  唐开煌一家世代为医,从他爷爷到曾孙,就有六代了。其父唐文成为清末民初莆田“三十六乡”一带很有名气的乡里郎中,在针灸和号脉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唐开煌18岁随父从医,得到父亲真传,父子携手在东宋村开民安诊所治病救人。1953年,他响应公社合作号召,组织壶山联合诊所,后并入当地保健院。1955年,他到福建中医学校(后为福建中医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后在原莆田县医院工作。1965~1966年间,先后2次在福建中医学院师资教研班、医经教研组各进修学习一年,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经验。在原莆田县医院工作期间,他治病救人无数,还带教院校实习生,桃李满天下,是十分有名气的老中医之一。1981年退休后,唐开煌继续留院坐诊2年。1983年离院后在原莆田县卫生局红十字会办专家门诊,被聘固定坐诊。
  2002年,已81岁高龄的唐开煌老人应村民的邀请回到老家开办诊所,继续为乡亲看病。而不少病患还从湄洲岛、南日岛、白沙、常太等地慕名而来,常常是路费比药费贵。12年来,老人坚持每周5天在家里给乡亲看病。对远道而来的患者,只要有需要,老人毫无保留地免费为其提供处方。许多村民说,唐开煌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可以称得上是“乡村最美医生”!
  这天中午12点,83岁病患唐玉莲在家人的陪护下从秀屿区东峤镇赶来看病。唐玉莲说之前的病已经好了,药有剩,能不能退回一味。唐开煌老人竟然同意了。
  “剩下的药也可以退啊?”我惊讶地问道。
  “没关系,只要病人身体健康就好。”唐开煌老人说,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当医生的重要职责。
  听闻后,我很感慨。当下一些医院的医患关系之所以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利益看得太重了,没有很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处理医患关系。
  我一直对中医号脉看病感到好奇,为何通过手指按压患者的穴位就能够看出病根?老人边伸出右手的中间3个手指,在我双手的寸关尺处把脉,边释疑道,双手寸关尺3个位置,分别对应五脏六腑及相关部位,一般认为左手对应心、肝、肾,右手对应肺、脾、命门。号脉时先要找准脉的位置,然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临床时一般三指平均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共同运用,以求周全捕捉脉象信息。
  唐开煌替我把好脉后,指出我身体的一些问题,果然与之前到医院体检的结果差不多。这让我对他、对中医文化不由地心生敬意。
  他说,每个中医各有特长,各有经验,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老祖宗的那一套。而现在望诊、切诊大大削弱了。过去讲,“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诊有时候比CT、B超都来得快。在他看来,当前中医学科有所削弱,传承遇到问题。有的年轻人不想学中医,而乐于学西医,因为西医的成才时间短,年轻时就能出成就。而中医靠的是经验积累,成才往往要20年以上。如今,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一身绝技”无人能很好地传承。同时,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更加重视中医,重振中医雄风。

 

  图①:唐开煌给病患号脉看病。
  图②:九旬老人耳清目明,抓药动作迅速麻利。
  图③:老人身体硬朗,婉拒帮扶,轻松爬梯子上树摘龙眼。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