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 简静安乐——探访鼓峰涌源寺

  • 湄洲日报  

涌源寺。

本报记者 蔡昊 摄

闽安

说到莆田佛教“四大丛林”,一般人都知道广化、龟山、梅峰和囊山,这“第五丛林”的说法,产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五丛林”指的是鼓峰涌源寺,坐落于涵江区江口镇官庄村,位置在大帽山脉东南麓的罗埔,知道的人就不多。

这几年,江口的蒜溪公园名气大了,那里山水好,又是侨乡,有许多侨居被文化人租住了,还有福莆古驿道、朱熹草堂、迎仙桥遗址被挖掘出来。村庄里有很多老树。庙宇里有很多传说。远近游客络绎不绝,寻幽觅胜,惊喜不断。

涌源寺就在此地。后山岗呈鼓形,故称鼓峰;门前有一岩泉,日夜长流,故名涌源。如果要追溯其源头,那最早的一股泉水,是宋朝建炎年间(1127-1130)始建的一座观音亭。涌源寺的观音亭,至今尚存一只椭圆形石盆,据考为宋朝文物。

那天遇新雨后,蒜溪水涨声响,流水潺潺,翠绿茵茵,和风畅畅,站在溪岸上,碧波清影,一片安详宁静,往事如同烟雾弥漫开来……

涌源寺在近代声名鹊起,被人称为“第五丛林”,得益于一位高僧。

开山祖师章祥法师,清咸丰九年(1859)出生于莆田县江口镇上后村。他幼有佛缘,十几岁投身福清石竹山礼无诤法师出家,受临济宗法脉。法师在福清多年,功成后飞锡来此,寻蒜溪之泉清,感鼓峰之灵秀,发愿兴建丛林。他住鼓峰数十寒暑,只穿一件海青色布衲,励修苦行,十方募化,建成鼓峰涌源寺。寺院占地面积9亩多,建筑物中轴线由山门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向后延伸,高度节节上升,视野日日开阔,两旁廊庑布列井然有序,信众一时云集。

章祥法师以苦行立世,农禅结合,自给自足,于是宗风大振,远近闻名者纷至沓来,机缘投合者收为弟子。据说法嗣七十二人,法名仁字辈,世称“鼓峰七十二仁”。其中以春仁、怀仁、竹仁三位法师为最著名。春仁继师住持本山,光绪年间重建大雄宝殿;怀仁创立江口镇石狮村西来寺道场;竹仁创建黄石后果寺道场。

除本地外,涌源寺法脉还传播到境外,如今还有在台湾弘法的徒子徒孙,如第五世的妙禅、第七世的净心、第八世的文宝、玄空等。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槟城等城市的廨院、下院有观音亭、广福宫、普门庙多处,以及印尼的多处寺庵。1979年,马来西亚侨僧印空、性空回国考察祖寺。1983年以后,陆续回祖寺参拜的有马来西亚的祥空、能空、明空、金亮和印尼的意空等。

江口镇新前村的普陀庵,在民国年间创办了女尼学校,当时名声在外。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该庵手书“志洁行芳”牌匾至今尚存。1986年,莆田县佛教协会于该庵开办女众佛学班三届,七年培养女尼一百余人。

涌源寺客堂悬挂着不少书画作品,一组莆田二十四景国画,是1983年新殿开光之时周秀廷绘赠的。我们在寺院见到九十高龄的净空(音)老和尚。法师谈到自己的一生,多有感慨。他出生于1938年,祖籍忠门镇,民国时期出家于黄石沙堤后果寺,说到出家因缘,法师实话实说,“我做和尚呀,是为不被抓壮丁。”当年兵荒马乱,他家五兄弟,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2个,父亲怕他又被抓走,就送他出家。当年他才15岁,一个大孩子,就这样进了寺庙。

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僧人无家,净空还俗了十年,回乡当了农民。他说他这个和尚,在特殊时期还了俗,还参与了当年的农村建设。大队干部发动群众建设红山水库,他跟工作组一起,穿着和尚服,与群众一起出工劳动,总是干最苦最累的活。黄石围海工程,他也穿着和尚服参加,抬石头,筑堤坝,表现十分突出。由于他个头大,力气足,肯吃苦,给人留下好印象。当年江口镇党委书记王天全,还帮他做媒,使他有了一个家。

成家后开头那些年,他两头都有牵挂,后来孩子大了,他回寺当了住持。如今他老了,把住持之位让出。

那天在寺院不久,几个僧人陪我们到处转,让我们参观以为最宝贵的历史陈迹,大雄宝殿里供着佛,祖师殿里供着开山祖师,然而涌源寺给人的感觉还是寂寥了。这个“第五丛林”已非往昔。可花开墙外,也无法细表。我们只能说,鼓峰涌源禅寺,虽经风风雨雨,依然香火不断。晨钟暮鼓,梵音举唱,简静安乐,百年如一。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