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爱耳知识 关爱听力健康

  • 湄洲日报  

3月3日是第20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专家表示,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是防治听力损失的有效途径。注重听力筛查,借助有效干预措施,听力损失可以治疗和成功康复。

有效预防和及早干预

为了提高市民爱耳、用耳、护耳意识,有效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当日上午,由市卫健委、市残联、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共同举办的义诊宣传活动,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新区门诊大厅举行(如图),主题为“消除障碍,听见未来”。

活动现场,前来咨询检查的市民络绎不绝。医护人员为市民免费义诊,接受咨询,并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受到市民的欢迎。据统计,现场共接受市民诊疗及咨询150多人次,进行耳内镜检查100多人次,分发宣传资料200多份。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人,每年新生听障儿童2-3万人。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残疾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和康复训练,能使绝大多数听力残疾儿童显著改善功能,从而有效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据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陈文质介绍,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年龄增大、遗传因素、中耳炎、噪声、耳毒性药物、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长期吸烟、酗酒、精神压力过大等有关。在众多的听力障碍患者中,绝大多数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

新生儿期的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是防聋治聋的主要措施。有效预防和及早干预,可以减少听力障碍对患儿的影响。提高全民的听力保健意识,通过预防噪音和慢性疾病、科学佩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等服务,减少市民的听力损伤。

注意听力减退的表现

“听力损失有高度危害性,也有高度可预防性。”专家表示,除工业噪音,由于常用耳机听音乐、玩游戏等出现了“娱乐噪音”,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此外,老年人听力问题严重,我国听力损失人群超过一半为60岁以上老人。

对听力减退的表现,要有所警觉:成人接电话困难、常听不清他人说话要求重复,新生儿对突发的大声无惊跳或眨眼反射,3至6个月婴儿在有响声时不停止哭闹或活动,9至12个月婴儿的头仍不会转向说话,2岁的孩子仍不会讲两个字的词等。

任何耳疾或听力问题都应做到早期发现、明确诊断、科学处理。专家提醒,应充分认识健康听力的重要性和听力损失的危害性,注意定期检测听力。不要随意掏耳朵,避免接触噪声,使用降噪耳罩耳塞。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超过60%,时间不超过60分钟。同时注意用药安全,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对于老年性耳聋,应尽早根据听力损害情况进行改善,如使用助听器等。 茅林蔚 陈建飞 黄筱军 文/图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