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征迁谱新曲

  • 湄洲日报  

安置区建设加快推进。

航拍下的该项目施工现场。

“一主四从”及文管学科加紧建设。

□本报记者 许爱琼 通讯员 何晋生 文/图

昨日,记者在莆田学院迁建项目一期现场看到,九华山下,多部大型机械同时作业,“一主四从”及文管学科建设有序推进。

签约566户,签约率达100%,交房率达100%,拆除率达100%;安置区建设从前期手续办理到正式开工建设,仅用时8个月,创造荔城安置房建设新速度。莆田学院迁建一期工程征迁实现“三个100%”,秘诀是什么?答案是“和谐征迁+阳光征迁+文明征迁”。

莆田学院迁建项目一期工程是省重点项目,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荔城区全力以赴,干部下沉一线,突出民生为本,用心用情促进度。眼下,莆田学院“一主四从”及文管学科组团用地,均已净地交付连片施工,力争实现今年9月份开学招生的目标,一座崭新的大学城呼之欲出。

■和谐征迁 党建引领破难关

昨日,西天尾镇渭阳村老协会副会长林炳粦像往常一样,来到莆田学院迁建项目征迁指挥部。指挥部门口就是原先的村部所在地,更早之前是渭阳小学校址。作为原渭阳小学一名老教师,林炳粦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

“如果我不带头,做其他学生、村民的工作就没有底气,话也说不响。”作为渭阳村整村征迁的“主力”,林炳粦和村里其他5位有威望的古稀老人一起,加入征迁“调解组”。他还以身作则,在村里率先响应征迁号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全力支持莆田大学城在村里的土地上崛起。”征迁工作启动之初,林炳粦逢人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些话。很多学生如今都已成为一家之主,林炳粦发挥原先当老师的优势,用接地气的解释向他的学生们作宣传动员。调解组的其他老同志们,也都第一时间响应,带动亲朋好友积极支持征迁。

这样和谐的场景,源于最初的和谐理念。莆田学院迁建项目共计用地2400多亩,情况复杂、时间紧迫。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荔城区委区政府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着力和谐征迁。

该区成立了莆田学院迁建项目征迁指挥部,由区委书记杨朝东、区长柯金国任总指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郑群星任常务副总指挥,组建征地丈量组、谈判签约组、纠纷调解组、项目报批组等10个工作组,全面推进征迁工作有效落实。相关领导坚持一线指挥、现场办公,每周深入项目实地,实时掌握项目进度,并形成周例会制度,及时排查梳理矛盾隐患,协调解决了数十个制约项目推进的重点难点问题。正是这样的早谋划、早部署,为整个征迁工作开好了局。

征迁先“征心”。在项目推进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坚守政策底线,倾情做好解释工作,使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他们立足实际,采取“四以四促”(以谈促迁、以拆促迁、以建促迁、以解促迁)的征迁工作方法,全力攻坚克难,推进征迁工作提速。征迁工作队做到全程包干和全员包户,通过一对一做好宣传引导,面对面解读征迁细节,自始至终与群众交朋友、算细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

■阳光征迁 合力攻坚解难题

要在山清水秀的村庄,崛起一座人文大学城,这是一场民生项目攻坚战,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使命。重任在肩,所有参与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在征迁中,一个个闪光的身影不断涌现。”西天尾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林晖说,指挥部为此抽调全区精兵强将,最多时达到上百名干部,成立了10支工作队,平常吃在一线、干在一线,中午全都驻扎村里,累了就在村部搭个行军床简单休息。考虑村民们白天上班,征迁干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等晚上再到村民家里,一遍遍地讲解政策、算发展账,直到群众完全理解。每天清早来到指挥部,沟通到夜里十一二点,已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渐渐地,怀疑抵触的人少了,理解支持的人则多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该区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征迁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保障和谐征迁、阳光征迁、文明征迁。指挥部上下坚决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和“一碗水端平”,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使群众切实了解改建方式不变、安置地点不变、补偿标准不变,早签约、早腾空、早选房、早受益的征迁政策统一性。

同时,工作人员充分运用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将办事流程、征迁纪律及补偿安置的相关政策等事项全程公开公示,并公布监督电话,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从前期工作到后续选房,该区通过集体研究、集中会商、统筹考虑、集体决策、统一尺度,综合运用激励警示、社会动员、谈心疏导等方式,确保事事解读到位,处处协调得当,招招实施见效。

■文明征迁 换位思考解心结

看着不远处正在全力推进的安置房建设,村民钟启力充满感慨和期待。作为村里畲族群众之一,他每年都要参加在村里举办的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而他家原来位于村口第一家的3层古厝,更是家中父母拼搏一生的见证。

征迁消息传来伊始,他的老母亲十分担心,一旦搬迁离开,不知什么时候能在新家安定下来?是否还能像往常一样热闹庆祝“三月三”?这也是不少畲族人的顾虑。“村支书天天往我家跑,跟我母亲唠家常、算‘发展账’。”钟启力回忆,干部锲而不舍的努力,加上多次带领畲族代表前往外地参观,他母亲的疑虑逐渐被打消,也带动其他邻居的支持。

“做工作要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渭阳村党支部书记黄志辉说,征迁工作难在走进群众内心,但关键点也在于走进他们的内心。在一次次的走访沟通中,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杯暖心的热茶,都成了村民们打开心扉的缘由,大家逐渐对该项目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接受。同时,村里一些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考虑到老人跟随外出不便,村里协调指挥部专门保留了5栋大厝,作为老人们的集中安置过渡。

在推进征迁工作中,该区突出民生为本,注重公益发展。尤其是在安置区等项目策划、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诉求,历经20多场的群众座谈会、十几轮的调整完善,求得社会认同和群众支持。安置区在规划选址阶段就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选择在莆田学院迁建项目正对面、土地价值相对较高的地块建设安置区,一方面就近安置相对保留其原有社区系统和人脉关系,适应群众生活交际需要,另一方面大学城附近地块的商业价值附加,也保障了群众经营生产需要。

渭阳村是个传统村落,该区注重排查挖掘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古树名木以及文物,结合项目建设保留古民居文化及印记。目前,共有黄氏大厝120间、林元培院士故居等2处民居和2棵古树,将结合项目建设重新焕发生机。村里的石牌兜是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区,在征迁启动时,区委区政府充分考虑到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风貌的必要性,通过调研考察、座谈讨论、听取民意等多种方式,多次外出参观考察,结合项目实际,策划生成畲族文化长廊、节庆音乐广场等项目,全面启动推进民俗风情园建设,获得当地群众尤其是畲族群众的好评。

从土地报批、项目立项、工程规划许可等前期手续办理到正式开工建设仅用时8个月,该区创造了安置房建设的新速度,进一步取信于民。截至目前,安置区已全面开工,民俗风情园已正式启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