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传孝道

  • 湄洲日报  

图为正在翻修的“猿臂桥”。

庵内保存着一对清代礼部尚书纪晓岚的题联石柱。

在城郊荔园路与仪莘路交叉处,一座翻建的千年古刹三亭圆智庵掩映在翠绿荔枝林带中。昨日,记者在圆智庵入口看到,一座石桥正进行翻修,弧形的桥梁底部由古朴的青石块砌成,桥面铺设的是现代新石块,上刻“圆智庵桥”。离石桥一两米处,一株葱绿的古荔枝树静立溪边,其树冠葱郁繁茂。流水淙淙、古荔环绕,石桥悠悠、古刹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圆智庵主持妙涵介绍,这座桥是宋代抗金名将李富捐建的莆田34座桥梁之一,因石桥形似猿臂,故得名“猿臂桥”,曾是古时城涵古驿道必经之桥。桥旁的这株荔枝树为明代古荔,当地居民称为“荔枝古”,它与城区“宋家香”、新度下横山“状元红”一起,构成莆田荔枝不同朝代的谱系,作为实物见证,也是我市别称“荔城”的一个独特符号。不久前,一些翻修石桥的工人险些将旧石桥上的一块石柱扔弃,妙涵和其他法师发现后及时叫停,将石柱放在了庵内。记者看到,这块石柱顶部呈近圆形状,相连一体的长方体上有一处凹槽,可与其它石块咬合拼砌。

目前,三亭圆智庵暂无山门。沿一条小路走进,一座楼阁式大雄宝殿映入眼帘,两旁的僧众寮房、客房相依而建。在庵内一处角落,记者看到码放着十几件古香古色的石匾、石柱等。

三亭圆智庵原名“猿臂庵”,始建于隋唐时期,是我市最早设立的禅院之一,素有“兴化平原第一庵”之誉,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倾囊倡导重建,改名为“圆智庵”。本世纪初,圆智庵再次翻建。

庵内存放的文物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来此考察,认为不少文物是我市乃至我省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聚星门”石刻为明代重建猿臂庵时所设,见证了明嘉靖年间兴化人民团结一心的抗倭历史。

妙涵说,庵内还保存着一对清代礼部尚书纪晓岚的题联,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石柱断裂,上下联各少了三个字。经省市文物专家多方考察及查询文献资料,完整的题联为:“少寻父长负骸两度滇南殚子职,行格天书传世千秋道左合公评。”

妙涵介绍,这副纪晓岚的题联背后是一个莆田男儿侍父至孝的故事:旧城东门兜的郑文炳(郑樵后裔、清初学者、经学家),其父亲客游四方久无音讯,郑文炳便跋涉千里两度到云南寻父,几经艰辛,终于在深山老林中发现了亡父的遗骸,之后,又历经千辛万苦,徒步三个多月,把父亲遗骸从云南背回家乡安葬。纪晓岚听闻后十分感动,上奏朝廷。乾隆皇帝特批准在三亭圆智庵建立一座孝子坊并赐匾,纪晓岚则亲自撰写楹联,成为弘扬中国孝文化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

记者昨从市文物局了解到,基于庵内保存着不少石刻文物,目前圆智庵正在着手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纪晓岚撰写的题联已经考察确认,其他石刻正在进一步的考察当中。如果确认为文物,将为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加一笔有力的实物佐证,助力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本报记者 许爱琼 文/图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