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农禅合一龟山寺

  • 湄洲日报  

龟山寺内雅致清幽

炎热的夏天,逃离城市的喧嚣,寻觅古刹的静谧,似乎成了最“治愈”的方式之一。从市区出发,经高速公路莆田西出口凤凰加油站旁的山路向上,再沿着天龟线旅游公路前行,大约15公里处,掩映在绿荫之间的龟山寺,像是一位隐者,历经千载沉浮,等待一个又一个有缘人。

 

■“龟洋积雾”美如画

 

华亭镇西北部海拔750多米的龟洋山上,峰峦重叠,岚雾弥漫,自古就有“龟洋积雾”之称,这也是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龟山寺位于原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三紫凌云”的三紫山顶,龟洋山上,其依北面南,迎面是一列如屏的几座小山峰,左为笔筒峰,右为笔架山。

 

走近龟山寺,如临诗画之中。听禅院钟声入耳,拥青山绿水入怀。它就这样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下,云掩山遮,凉风推窗,半掩半敞的寺门,红色院墙与蓝天青山相映衬。

 

“龟山福清寺是莆田四大丛林之ー,俗称龟山寺。”市文物局局长连金焰介绍,该寺创建于唐长庆二年(822),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建筑物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奇峰绕峙、列岫争耸、松林叠翠、泉声如弦,是古刹四大景观。

 

一弯荷塘映衬素雅的古刹,历史仿若在这里凝固。寺前正中的空地上,竖立着一排雕艺精巧的塔林,共有七座整齐地排列着,每座塔高约有5米,隔着寺前荷塘,与远处的山峰遥遥相对。寺院广场上的一排石龟威严肃穆,十几只龟形状各异,雕工精湛,栩栩如生,似在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

 

目前,龟山寺正在进行全寺翻修。现场施工负责人邹黎明告诉记者,龟山寺现占地面积共1万多平方米,大小殿堂三十多厅,僧房寮舍150多间,组成错落有序、庄严别致的龟洋大刹建筑群。

 

“沿着大刹中轴线共有三进,龟山寺没有建立山门,第一进就是象征着山门的天王殿。”邹黎明介绍,这座天王殿最大的特色是雄伟古朴的面墙,全用优质的青方石建成,因为磨得光滑如镜,几乎看不出所有块石之间接合的痕迹,好像是用一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

 

记者注意到,天王殿高度10米许,包括两边“护厝”共有近600平方米。全墙诗偈以禅净、农禅结合为主要内容,比如“菩提本无树,真境当前悟”“一锄一声佛,吾心有净土”等。

 

走过天王殿,正中是130多平方米的放生池。放生池的水倒映着两侧的钟楼和鼓楼,翘首的檐角伸向蓝天,偶尔的几声鸟鸣划破沉寂的氛围。与放生池毗邻的,是一个宋造的大石槽,石槽里种植的荷花亭亭玉立。“上面刻着‘水供众食’的字样”。龟山寺住持释禅严双手抚过古朴的石槽介绍,石槽由整块石头凿就,蓄水量巨大,是宋之佑四年(1089)院主僧道存造为厨房蓄水所用,可见当时住寺僧众之多。

 

■废兴沉浮禅在心

 

“龟山寺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莆阳佛教废兴沉浮史。”释禅严说,龟山古刹初名“龟洋庵”,因遭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之厄,开山祖师无了禅师隐于俗尘。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恢复佛教,无了禅师与徒众相继回寺,他修心不修表,回寺后带发参禅,领众敛资修寺,寺院不断扩大,命名“龟洋灵感禅院”,住寺僧众达500多人。

 

邹黎明感慨,在只有羊肠小道的漫长年代,草木封山,蛇兽拦路,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包括重逾千斤的大石槽,无一不是从山下肩挑手抬,一步一步上到山寺的。于是便有了“唐井吐杉”与“鸭母乙运石上山”等建寺传说。

 

龟山寺漫山遍野都是森林草木,没有可用作建筑的石料。但寺内所用石料出自何处,怎样运上山?释禅严说,现存古代大小石料,都有当年刻记的一个“乙”字,有的已经看不清了,有的还清晰可见。这个字莆仙方言称“鸭母乙”,相传当年无了祖师在外地购完所需石料,每块都用“一指禅功”写上“乙”字,再运用佛力妙法,使所有石料都化成鸭子,驱赶上山。

 

在大雄宝殿左后角有一口水井,是无了禅师开山建寺之前挖掘的“龟泉井”,后称为“唐井”。不管是连日暴雨或久旱不霖,井水不涨不退。因此,千百年来寺中的僧伽们,流传着“大旱十年,唐井不干”和“洪水为殃,唐井不涨”的谚语。

 

释禅严介绍,传说无了祖师当年往山里购杉木,找到一个巨富,提出要买“无尾杉”。财主听后竟称“任乐漫山自找,如有无尾杉,不取分文,全部砍去。”双方立字为据。当夜无了祖师入定,请伽蓝护法相助,连夜砍断全山大杉之末。次日上山察看,财主惊若木鸡,知道有佛力相助,欲悔不能,慨然应允。无了祖师又求诸佛法力相助,将漫山无尾大杉搬往大溪边岸,顺水而流,他速回龟洋,在唐井边念佛入定,无尾大杉连接不断地从唐井里吐出,直到龟山建寺完毕。有一僧人高喊“够了!”无了醒来,井里杉木即停止不吐,只剩下一棵杉木埋在井中,半截露出井口。

 

咸道八年(867),无了祖师圆寂,徒众为他建殿造塔。多年之后,塔被山洪冲没,门人发现祖师全身浮于水面。闽王王审知得知消息,派人迎至福州府中供奉,不日忽闻臭气漫府。王审知受惊,焚香祷告之曰“可还龟洋旧址建塔供奉。”刚说完,异香扑鼻。从此,龟洋“肉身祖师”名扬天下。其镀金真身在寺内保存至今。

 

五代后梁贞明向(915-920)间,王审知资助扩大殿堂十余座,易寺名为“龟山福清禅院”,至今一直沿用。明景泰五年(1454),一场无情大火,把规模宏大的寺院化为灰烬。天顺三年(1459),邑内檀信筹资重建,历时十多载,才恢复旧观。

 

■农禅并重历代传

 

住持释禅严带着记者一行往寺外深山老林前行,只见周围有许多参天大树,树干挺拔苍劲,树冠青翠浓郁。释禅严指着不远处的一片茶园介绍:“这就是寺里的茶场。”

 

“无了禅师禅修并重的理念是龟山寺特有的文化记忆,其和徒弟慧忠被称为‘龟洋二菩萨僧’,开创了农禅并重、禅净兼修的龟洋宗风。”莆田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翔介绍,据记载,龟洋山上岚雾浓重,气候阴凉,非常适合发展茶叶生产。相传当年无了祖师开山之时便不断培植茶种,其手辟的18处茶园盛产名茶,为留传至今的龟山茶。当东方升起第一抹朝霞,当年无了祖师带领僧众“一锄一声佛”的信念,历代相传。

 

据介绍,相传明朝国师礼部尚书陈经邦年少时,曾在寺内寒窗苦读,与月中主持成了至交。万历癸卯年(1603)应月中之请,捐金重建法堂。月中禅师重兴龟洋,垦复漫山18处茶园,茶叶比唐宋时更盛。当年所培植的名种很多,其中以禅师法号为名的“月中香”,相传曾被选为朝廷贡品,后世传为名种。

 

该寺在现代还涌现出两位名僧大德,妙慈长老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农禅并重、禅净双修,白天开垦茶园,入夜参禅持念,经他垦植的茶园就有十多亩,培植各种天然名茶,至今尚存。他自四十多岁移居龟山至84岁圆寂,除了1957年赴京出席第三届全国佛教代表大会外,一直没有离山。曾任龟山寺住持定光大师,一生戒行精严,后来漂洋过海在马来西亚开辟龟山下院青云亭寺,心系祖寺,力谋兴复祖寺。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