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一线”激活“造血扶贫”源动力

  • 湄洲日报  

贫困户在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劳作。

党员示范户向贫困户传授龙眼种植技术。

□本报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陈峰 林俊嘉 文/图

“五一”假期,城厢区华亭镇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花卉世界举行首届月季文化节暨国际灯光美食嘉年华,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该基地以投资合作的方式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共计56户280万元,为期3年的合作将累计为这些贫困户增加投资收益共126万元,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助脱贫。

这是该区创新机制抓党建促脱贫的一个典型。搭建一线平台、健全一线队伍、优化一线服务、激活一线活力,该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持续提升扶贫攻坚实效。

■拓展党建平台“领”一线

前不久,城厢区组织一场农业技术培训会,为贫困户传授农业生产技术。莆田市云林闽优果树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美和应邀前往华亭、东海、灵川等乡镇授课。30多年来林美和致力于果树生产、科研和科普宣传,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作为一名党员,他热心帮扶贫困人员,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号召党员干部、爱心人士采取‘1帮1’‘多帮1’的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并发挥社会各方资源,帮助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城厢区扶贫办负责人吴国良介绍说,目前该区在镇街一级先后建成了“扶贫爱心帮帮团”等微信群和公众号,其中华亭镇扶贫微信群和公众号平台累计筹集社会爱心人士捐款69万多元,用于定期走访慰问贫困户。

面向群众搭建“结对帮扶平台”是该区发挥党建平台作用,拓展由村级组织带头,组织开展党员示范、结对共建、联姻互助活动,搭建的“三平台”之一。除此之外,该区还面向党员搭建“示范引领平台”。实施党员“1+5+N”帮带模式,通过1个村党支部培育5个党员致富示范户,1名党员示范户带动5名贫困户的方式,集中培育出枇杷、龙眼、花蛤、海蛎等果蔬种植和海产品养殖精准扶贫示范工程72个,通过资本众筹、技术指导、信息交流、推广销售等帮带途径,带动贫困户共同创业。

面向企业搭建“村企共建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村企融合共建、助力精准扶贫”系列活动,截止目前,全区共有130多家企业与119个村和620户贫困户结对共建,累计出资1300多万元,大力支持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郭氏鞋业、复茂饼家、绿丰园艺、天怡食品等企业,通过组织开展用工订单式培训和订单种植、养殖项目,帮助解决剩余劳动力,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增收创收。

在绿丰园艺工程有限公司,华亭镇隆兴村贫困人员陈华边在基地花圃除草。该公司董事长陈阿桂介绍,目前公司吸收3名贫困人员,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每月工资2000多元。对其中一名患有眼疾的残疾人员,每年还多发5千元,帮助解决生活困难。

■集聚扶贫力量“强”一线

增强脱贫攻坚实效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城厢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扶贫工作合力,在“准、实、严”上狠下工夫,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该区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镇街设立由区挂钩领导为组长的扶贫工作小组,对扶贫工作进行强有力领导。推行部门挂钩帮扶机制,先后发动80个区直单位和银行挂钩帮扶94个村778户困难户,共落实帮扶项目50多个、帮扶资金810万元,实现全区贫困户挂钩帮扶全覆盖。

在城厢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一份《第五批区派驻村党员干部任职安排表》,并介绍说,该区引育结合,精心选派25名省、市、区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进行驻点扶贫。将新分配的8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安排到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村工作,壮大扶贫工作力量。在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方面,建立起“致富带头人—党员—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链式培养机制,为村级换届提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440人。

吸引能人回归,壮大产业扶贫力量是该区集聚扶贫力量的另一项做法。实施“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工程,已成功引导100多名城厢籍在外人才献智家乡、回归创业,为精准扶贫提供产业支撑。以“支部引路、能人带路、产业铺路”的方法,在华亭、常太、灵川、东海4个镇逐渐形成以果蔬种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30多项,让贫困户在产业链条上实现增收脱贫。

■助力精准扶贫“帮”一线

华亭镇五云村山地上,一片龙眼林郁郁葱葱。村支部书记林玉满说,这是片“四季蜜”晚熟龙眼示范栽培与技术推广基地,该品种一年4季都能开花结果,树上花果世代重叠,通过修剪控梢、花期调节和果实迟熟等一系列农业措施,可将果实控制到最晚熟一季,果实每年元旦、春节上市,避开了上市高峰期,售价很好。

作为华亭镇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该项目采取集约经营和示范栽培,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参与,将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还为村里的贫困人员提供农业技术学习机会和就业岗位。

记者了解到,该区还创新“支部+农民夜校+贫困户”扶贫模式,借助“庭院学堂”“农民夜校”“基层党代表工作室”等平台,宣传党的扶贫方针政策、传授实用农业技术,还搭建了下尾村花蛤养殖等10个教育培训基地,为贫困户提供多样化学习交流平台。同时,定期组织开展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专项招聘等25场,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扶技术强素质,扶产业创收入。该区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农村淘宝产业,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先后创建“涧口牌”“壕生鲜”等本土农副产品电商18个,拓宽“手工妈祖面”“兴化桂圆干”“枇杷膏”等本土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在涧口村的农副产品展示厅里,货柜上摆放的是当地出产的农副产品,这些农副产品除了部分现场销售外,更多的是通过网上销售。该村党委书记詹国强介绍,城厢区将涧口村作为电商扶贫示范点,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用工扶贫”模式。中心村有41户贫困户,现在通过这个电商平台解决了他们销路难问题,已脱贫30余户。

坚持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该区始终注重做到以扶智提能力。推行“四讲三联”干部教育机制,累计举办镇街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等培训班20余个,培训基层一线扶贫干部250多人,切实提升干部队伍扶贫工作能力。深入实施教育扶贫,累计发放各类教育补助资金230多万。充分运用农村远程教育、党员微信平台、手机短信等方式,帮助贫困户群众提升脱贫攻坚的决心和能力。

扶贫,需要实实在在的抓落实。该区“一手抓实施,一手抓督查。”在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役中,注重把明责、督责、考责、问责贯穿于精准扶贫全过程,构建健全了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扶贫工作机制,为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做好保障。

把干部履职尽责、抓党建促脱贫等作为干部日常考核的重要内容,该区探索创新了在线管理机制。建立“扶贫电子手册”手机APP在线管理平台,及时将扶贫政策宣传、贫困户需求、帮扶责任落实情况全部纳入线上管理,对扶贫成效实行精准性、全天候的跟踪管理,实现监督管理常态化、有效化,促使干部立足岗位干事创业。

该区还构建督查问责机制,建立“月工作例会、季情况分析、半年督查通报、年度述职考评”的扶贫工作机制,加大对镇街和相关部门精准扶贫工作的巡查督查力度。2017年共开展各类扶贫督查10多次,发现涉及6大类问题25项,并及时督促整改到位,对6名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干部进行通报批评。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