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山亭镇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

  • 湄洲日报  

山亭镇西前安置区的美丽剪影。

莆禧古城下自娱自乐。

□本报记者 李霞 通讯员 黄汉业 王国平 王雪玉 文/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北岸山亭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实际,顺势而为,以“美丽乡村+”为契机,把“一村一品”转变为普惠民生的“金钥匙”,以宜居宜业为目标,掀起“阿弯”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报效梓桑的“雁归潮”,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吹响新时代“妈祖人”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集结号”,不断谱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产业支撑,打造普惠民生“金钥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山亭镇抓住新一轮乡村建设的机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乡土资源和美丽乡村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将美丽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加快实现“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发展目标。

“美丽乡村+旅游”,将全镇15个村(居)进行整体规划,把示范片划分为“蓝色海洋、田园风光、古民居古村落、乡村旅游”四大主题发展板块,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走出差异化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在蓝色海洋板块,利用现有的滩涂资源和渔业资源,发展海洋渔业产业和滨海旅游产业。如蒋山村大力发展深海紫菜、深海牡蛎养殖等绿色农业,建设精品紫菜养殖基地。在田园风光板块,盘活“地”资源,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如利山社区投资20万元,将女儿湾打造成诗情画意、古色古香的世外桃源。同时精心策划推出“醉美东仙”“浪漫山柄”“富美文甲”等主题游,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外地旅游团128批2.6万人次,有力带动群众增收,实现从“环境美”向“发展美”的转变。

“美丽乡村+乡风”,充分挖掘“妈祖文化、海防文化、海丝文化、祈梦文化”四大文化,通过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挥旅游经济效益,走出文物保护和美丽建设同步发展的路子。如港里村建设妈祖民俗文化馆,展现宋代航船模型、渔民生活等历史风貌;对莆禧现存1335米的明代古城墙、20幢明清古民居等修旧如旧,保持整体风貌和原有特色。规划建设3个乡风文明长廊,展示历史名人、党员先进典型风采,实现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转变。

“美丽乡村+农业”,规划建设10亩集“新品种引进、科普教育、蔬菜采摘、摄影采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各村(居)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如山亭社区葡萄采摘园、利山社区百合种植基地、西埔口火龙果种植基地。

■宜居宜业,掀起返乡人才“雁归潮”

在蒋山村,以往脏乱差的垃圾堆,如今成为整洁美丽的蒋山口袋公园;后坵渔港、石榴岛、下蒋大厅小厅滩涂等当地滨海风光进入“文化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山亭村林兜、山柄村妈祖阁、港里村周边取土点实行林分修复造绿工程,在路侧绿化带进行苗木补植,打造美丽乡村和自然生态相协调的绿化美化景观带……连日来,记者走进山亭镇看到,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乡村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的生活日趋美好。

这些变化得益于该镇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山亭的‘阿弯’们挑着蒸笼走南闯北,从做蒸笼到卖竹子、卖木材、钢材、到各类建材,以大破大立的果敢姿态寻找信息、财富与机会,成为了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莆商人’。如今,有不少在外企业家看中了家乡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陆续返乡投资兴业,协助家乡引项目,实现了资本、资源、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回流。”山亭镇镇长吴志栋深有感触地说道。

人气旺才能带动产业旺。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把走出去的农村精英“引回来”,还要把青年一代“留下来”。“山亭二中,有门无窗,考试一到,个个黑圈。”这句顺口溜道出了从前山亭镇教育的无奈。为了给孩子优质的教育,在外经商的山亭人过去往往把孩子带在身边,不惜高薪托教。近年来,随着北岸实验小学、莆田外国语学校、莆一中教育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山亭镇的教育条件和水平大大提升,吸引着众多的“阿弯仔”回乡接受教育,“雁归潮”来了。

■党建引领,吹响干事创业“集结号”

走进山亭镇东仙社区,村道整洁宽敞,别墅精致干净,乡村景色优美。远远望去,村口宣传板上“党旗飘扬东仙美”几个大字十分显眼。

据东仙社区的支部书记林金海介绍,该社区以户、自然村、党小组为单位,划分了9个党群责任区,对党员干部设岗定责,成立了以党员为主体的“党建暖心队、绿色义工队、先锋守望队、建设先锋队”。采取“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把党建触角延伸到乡村建设发展第一线,让党员先锋作用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闪光。这不仅激发出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同时唤起了党员干部的主人翁积极性,自觉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带领群众满怀信心和决心站上乡村振兴的潮头,为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了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

这是山亭镇坚持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山亭镇党委书记姚丽玉说,该镇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换届的大好时机,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把返乡的“能人”选进组织,把创业的“青年”培养成党员干部,不断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支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据了解,本届27名村级主干的平均年龄为46岁,比上一届年轻了7岁;学历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中专、高中及以上有14人,占比52%,并配备了6名大学生村官。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