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区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显成效

  • 湄洲日报  

图为热心企业家向秀屿区实验中学捐资。

图为在莆田二十七中的新春茶话会上,大家踊跃认捐助学。

□本报记者 陈艳艳 通讯员 刘金通 文/图

高额聘金、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这些现象前几年在秀屿区一些地方较为普遍。为破除陈规陋习,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该区通过建平台、造氛围、扬家风、定规矩、重引导、抓惩处等“六位一体”的方式,开展以“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让这些歪风陋俗一项项得以纠治。

如今,该区移风易俗活动成效凸显,捐资公益蔚然成风,清风正气在全区荡漾。

■政府发力 给陋习戴上“金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去年11月,该区制定下发《秀屿区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方案》《秀屿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五项制度》等,建章立制,遏制红白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并大力兴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成立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喜事简办、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该区各镇要求各村(居)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操办内容、规模和违反约定的处罚方式,并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各镇、村年度考核。为加强监督,在各村设立举报箱,并通过媒体曝光,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掀起新一轮倡导移风易俗热潮。

据秀屿区委文明办主任戴建伟介绍,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移风易俗工作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引导全区各镇村组建督导劝导队、红白理事会、婚姻介绍服务平台,并制定一套完善的乡规民约,对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破除封建迷信、拒绝“黄赌毒”等方面进行规定和约束,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促乡风民风美起来。

建章立制,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秀屿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林智华说,区纪委成立专项监察队,针对该项工作开展专项执纪监督,展开明察暗访,重点抽查党员干部在婚丧喜庆活动中大操大办、借机敛财、收礼、送礼等违规违纪行为。移风易俗工作还列入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和领导干部述责述廉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问责,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

区总工会因地制宜开展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组织和动员全区职工群众积极投身移风易俗活动;区妇联引导广大妇女自觉践行移风易俗,深化家庭文明建设,推动移风易俗进家庭;区工商联引导广大企业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抵制歪风陋习,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区公安分局、安监局,及时制止在禁燃时间、地点燃放烟花爆竹行为,打击烟花爆竹的违法经营行为……区直有关单位各司其职,形成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整体合力,确保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有成效,打造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宣传助力 为文明插上“翅膀”

“农村房子是用来自己住的,不是建给别人看的。”春节元宵期间,继文明小戏《提亲》之后,由秀屿月塘镇策划拍摄的一部名为《谢谢你的爱》微电影,在市民微信朋友圈热传,影片中倡导的“居住观”引发热议。

自去年底以来,该区除月塘镇外,东峤、东庄、笏石也分别自导自编自演文明小戏《原鲁山教女记》《什么叫面子》《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等移风易俗剧目,并进行汇演,推动移风易俗观念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詹金炉是东庄镇文明小戏《什么叫面子》中红白理事长“东庄章”的扮演者。他说,通过镇村干部职工与当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小戏,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在各乡村巡回演出,通过方言讲述,融入莆仙文化,让群众更加直白地了解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传递新时代正能量。

“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创移风易俗新局面”“破除陈旧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婚姻不是‘买卖’ 聘金不是‘身价’”“反对大操大办,拒绝高价彩礼”……在该区东峤镇许厝、田庄、中南、百庄、山香5个村组织“抵制高聘金,倡导移风易俗”踩街宣传活动中,一道道宣传牌吸引村民们驻足观看,不少村民还用手机录制视频、拍照发微信朋友圈,传播移风易俗。

去年以来,该区还开展“扬清风正气、比担当作为、促和谐发展”活动。活动聚焦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文明乡风培育行动、“亲清”政商关系、群众利益维护、机关效能推进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进一步端正党风政风、净化社风民风,逐步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此外,该区还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举办文艺展演、诗歌朗诵、短信图片有奖征集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举办“倡导移风易俗,反对高价聘金”相亲大会,倡导适婚单身男女不攀比、拒高价聘金,树立婚嫁新风;持续开展“正党风、扬家风、淳民风”系列活动,涵养良好社会风气;指导各村(居)成立移风易俗宣传队,编唱移风易俗宣传快板,纠正不良陋习;围绕各镇、村(居)特色,常态化开展评选最美人物、表彰“五好”家庭等评优评先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

■慈善助学 让贫困学子“圆梦”

莆田自古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古训,尤其重视子女教育,这项优良传统也成就该区公益助学新风气。

正月初二,秀屿区实验中学内,聚集30多位在外经营金银珠宝生意及学校周边村(居)的企业家,开展捐资助学大型募捐活动,现场募集捐款400余万元,吹响了全区新一年“移风易俗,捐资助学”的集结号。

知名企业欧氏集团首先认捐80万元,当地乡贤林建国接着认捐50万元……正月初六,在莆田第二十七中学举办的“心系教育,共谋发展”新春茶话会上,短短一个多小时,就筹集到爱心助学款243万元。

据悉,该区各镇村利用春节元宵在外乡亲回乡时机,召开多场新春茶话会,倡导移风易俗,少放烟花爆竹,简办喜宴酒席,把节省的钱捐出来用于公益事业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全区7个镇148村少办酒席25000多桌,少放烟花爆竹10万多团,节省资金超过5000万元。

“这些年,捐资兴教,已成为各镇村乡贤的新时尚。”秀屿区教育局局长李文祥说,全区各地捐资兴教助学蔚然成风,各镇、村(居)、学校全力开辟捐资助学多条路径,成功举办“情系家乡”“感恩母校”等多种形式的募集助学活动,成立各类基金会,助力全区教育事业发展。

该区不少镇村纷纷成立公益基金会,助力兴学扶老、济贫帮困、铺路修桥等公益事业。以东峤镇奖教奖学基金会为例,魏厝村唐承锋等8名企业家“抱团”成立基金会,将连续捐资10年,每年20万元共20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学生。埭头镇则广泛发动,得到27位乡贤的慷慨解囊,春节期间已募得资金260多万元,用于幸福家园、养老中心、道路设施等建设。

秀屿欣达鞋业董事长唐清源是捐资人之一,他说,大家把原本操办元宵酒席、用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钱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奖教奖学,希望通过他们抛砖引玉,带动更多的有识人士为兴学助教出一份力量。

东峤镇魏厝村党支部书记唐光昇说,秀屿区实验中学刚刚落户魏厝村,学校教学条件、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村里的优秀企业家“抱团”捐资,用于学校奖教兴学,他们的善举必将惠及子孙后代,带动更多的爱心企业家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关注、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

谢敬通是秀屿区埭头镇埭新社区人,1993年退休后开始创业,担任上海三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老人自己勤俭节约,却一直热心家乡教育公益事业,先后为莆田学院、莆田十一中、埭头中心小学等捐款共计400多万元。他还捐资200万元设立“美德青少年敬通奖”,用于支持家乡教育发展,营造“尊师重教、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

李文祥说,为了给所有捐赠企业、捐赠者一份最好的交代,区委、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将统一管理、支配募集资金,合理配备资金流向,让每一分钱用到实处、发挥价值,让更多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

如今,随着全区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捐助公益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勤俭朴素的乡风民风在秀屿逐步形成。下一步,该区将继续细化各项移风易俗活动,努力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推动乡村文明再上新台阶。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