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金融诈骗多发市民需小心提防

  • 湄洲日报  
  方式一

冒充公检法人员套取信息诈骗

岁末年初,消费旅游迎来高峰期,往往成为不法分子电信诈骗或信用卡诈骗案件的高发期。随着公安系统、银行系统对金融欺诈的打击和宣传力度加大,传统的诈骗方式很难得手,但骗子的手法也层出不穷,使得诈骗方式更具隐蔽性,让人难以辨认。

对此,专家提醒,当市民为岁末盘点而忙碌时,对莫名其妙突然而来的电话、短信或者信件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资料,更不要期望天上掉馅饼。

日前,家住在筱塘北街的刘小姐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市公安局的电话,对方称收到广州公安局的发文,要求刘小姐协查一起银行卡诈骗的案件。见刘小姐有疑虑,对方主动报出自己的“警号”和“名字”,还有市公安局的地址,以打消刘小姐的顾虑。

而后这名“警察”声色俱厉地说,诈骗案件所采用的建行银行卡,经查询是刘小姐的,根据广州发来的“公文”,需要跟刘小姐核对几个问题,对方还准确报出刘小姐的名字、身份证号码和电话,要刘小姐进行确认。

刘小姐去年年初正好新办了一张建行卡,一直没有使用,目前也不知道放哪里了。“警察”的来电引起刘小姐的紧张,会不会是丢了被人捡到冒名使用呢。于是刘小姐开始配合这名“警察”进行资料确认,并向“警察”解释说自己并未去过广州。核对完身份信息后,“警察”很理解地说那应该是身份信息被人冒用,但为了证明刘小姐的清白,要刘小姐赶紧拨打广州分局的电话,按照广州分局的指示进行澄清。

刘小姐这才发现不对劲,认为可能是诈骗电话。提高警惕的刘小姐通过朋友查询得知,原来,电话那头报的警号和名字都是不存在的,这才避免了经济损失。

对此,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提醒市民,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市民群众一旦接到“系统故障”、“订单异常”、“账号异常”、“身份信息被冒用”、“曾购买保险”、“涉嫌犯罪”之类的电话,要拨打相关部门的官方电话或亲自到网点进行多方咨询与核实。

同时,要注意保护姓名、电话、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个人重要信息,不要轻易透露给他人,也不要在未经安全验证的网站上随意填写,以免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方式二

通过无主钱财引起动心

蔡雪萍

而日前,我市退休职工陈先生遇到了一件更离奇的事。他在文献路上捡到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崭新的银行卡,还附有卡片密码。再看内容,原来这是一封某公司的行贿信,是要“感谢帮助招标成功的某处长的”。

陈先生向笔者展示信的内容,大致如下:“某处长,感谢您在招标过程中对本公司的大力帮助,因不方便登门致谢,特附上银行卡一张,里面是我公司的一点心意。密码是工程开工日期,如果在取款中遇到问题,请咨询开户银行。”陈先生想知道银行卡里到底有没有钱,就找了个ATM取款机查询。在输入密码后,他发现余额竟然有20万!这让陈先生又紧张又兴奋,心一动,就试取1万元,可是,ATM机显示“不予承兑”。

陈先生还以为是ATM机出问题,特意叫来了银行工作人员来咨询。银行工作人员表示,机子并无问题,让陈先生咨询发卡银行。于是陈先生拨打信上说的那个开户行电话,对方答复说,这张卡有5000元滞纳金,只需往该卡号转5000元,就可以自由存取。

“银行卡插入ATM机后,输入密码能查到余额,说明银行卡是真的;钱是转到我手里这张卡的,肯定没有什么问题。”陈先生经过一番分析,认为,便转了5000元。结果,再一查,仍然“不予承兑”,而那5000元也取不出来了!

据银行专家解释,原来骗子先办一张额度为20万的信用卡,但会先通过不予激活或先行注销等手段,达到“能查到额度却无法取现”的结果。而后用银行卡复制器复制出若干个伪卡,伪卡的磁条信息仍然是这张信用卡的,但是伪卡上面的账号则制作为骗子的私人账号。最后将伪卡和伪造的行贿信装入信封,四处散播,故意让人捡到。

受害人取不出钱时,如果拨打信上所提到的开户行电话(实为骗子的电话)。骗子以此卡需要交纳滞纳金为由,要求受害者转账到卡面账户激活,实际上,已经把钱打到骗子的私人账户上去了。

银行专家提醒市民,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无论哪种转账付款的电话,都不要轻信。对于客服电话,一定要要多方落实,查询正规的客服电话号码。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