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街道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 湄洲日报  
 
宜居镇海活力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对此,镇海街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以认真实施《美丽莆田建设行动纲要》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平安镇海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夯实平安根基

织密公共安全网

当前,镇海街道积极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把辖区内11个村(居)分为36个单元网格,平均每个网格都配备1名网格管理员(由村居干部兼任),同时配备36名网格信息管理员。网格员利用手机终端开展日常巡查,做好城市要素数据采集,目前事件流转已经成为常态,平均每周上报事件65件。

加强综治中心和网格化建设,是抓好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亦是夯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根基所在。镇海街道成立了社会治安安全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1234+N”模式,以8个警务片区为基本单位,每个警务片区要求配备不少于1人的社区网格民警。对虚假信息诈骗犯罪、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等突出问题,建立起了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及时妥善处置了一批群体性事件及苗头,确保了辖区社会大局的持续平稳。街道在全市治安安全区创建上,被评为三星级。

街道创新联防队伍建设思路,服务外包,通过与保安公司签订合同,将联防队伍工作推向社会化,第一批30人3部巡逻车现已到岗到位,采取街面车巡和步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街面见警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强化综治领导责任制龙头,并由党政主要领导统筹各有关部门在网格化管理中的职能,融多张网为一张网,变“条线网格员”为统一管理、一员多用的“综合网格员”,打通了精细精准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了“网格全覆盖、工作无缝隙、服务零距离、管理无漏洞”。

提高预防能力

防控公共安全风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进一步化解信访历史遗留问题,街道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后塘片区信访工作组和阔口片区信访工作组,后塘片区30户抽调街道6名两委分成6个小组分别对接,阔口片区由包片两委负责对接。

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存在的公共安全隐患,镇海街道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不断探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理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目前全街道严重精神病患者参与管理率达100%。建立起患者病历、家属通知单、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单、派出所告知单、镇街提示单、村居跟踪单等“一历五单”完整台帐。同时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商业对接,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订精神病人伤人政府救助保险协议每年3万元,第三方伤害者最高可得赔偿20万元,目前没有发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伤人理赔事件。

为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镇海街道全面排查隐患,要求各村居、办直各部门,对所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问题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根据摸排辨识出的风险隐患都登记建档,形成风险隐患问题清单。把各类矛盾风险化解在源头,促进了各类矛盾风险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综治重心下移

促成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当前,镇海街道积极贯彻十九大精神要求,大力推进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四治一体”的基础善治体系建设,选择在镇海社区进行示范点建设,计划投入200万元在东梅小区内建设综治文化长廊,在西社小区进行老旧小区安防设备改造升级试点,在天九湾广场进行法制公园改造。待试点成熟后在街道全面推广。文献社区、镇海社区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村居创建,吸收老协会和志愿者队伍加入到平安创建工作中。加强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提高平安创建的参与率。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具体要求,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更加多元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更加公平地享受社会治理成果。眼下,镇海街道切实落实十九大精神,持续培育社会微自治组织,重点关注社会治安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生活娱乐类微自治组织。在镇海社区探索建立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将非物业小区的管理纳入社区物业管理体系。在文献社区建立起“红袖圈义务消防队”,逢“尾牙”及传统节假日都在六条古街进行宣传。

街道还在全部社区培育推广“4点钟学校”、青少年之家、科技之家、志愿者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各村居制定村居民公约、乡规民约,充分吸收居民志愿者、退伍军人、退休干部等,发挥职业技能优势,积极参与关爱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截至9月份,镇海街道招募志愿者8490人,人数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夯实了基层基础,逐步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