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加快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 湄洲日报  
 
老人们正在享受理疗服务。
 
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每天24小时都有专人为老人服务。

方薇 摄

□本报记者 蔡玲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多少真爱化作一片夕阳红。”一曲深情的《夕阳之歌》,唱出多少老年人的心声,使人为之动容。

养老问题自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不仅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事实,更是关系经济发展大局的民生要务。然而,随着人口基数大、增速快,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所带来的问题已紧迫而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目前,涵江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8.57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9.1%,大大高于全省13.7%的平均水平,并以每年5000多人的速度不断增长。

面对严峻的养老难题,今年我省实施“养老服务推进年”行动,涵江区委、区政府积极落实各级决策部署,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为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打响养老事业补短板的攻坚战,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养老服务新路子,让老年人享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居家社区养老

一旦老人发生紧急情况,只要按下手机上的“SOS”一键呼救按钮,就能根据终端定位的具体位置就近通知救援人员,确保15分钟内上门查看。

据统计,97%的老人主要靠居家社区养老。今年7月,涵江区在探索社会化养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上迈出新步伐,建立了该区首个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以社区为依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承办的运营模式运行,为具有涵江区户口的60周岁以上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重点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中的老年人以及8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居家智能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和公共服务信息查询等。今后,城区的养老服务对象只需要一个电话,居家养老服务便会上门。截至目前,该区已由政府出资为1040名老人购买了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并已发放爱心手机1040部,今年将完成购买城区2000名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

10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顶铺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时,看到了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做按摩,还有的在打乒乓球……大家各得其乐。该社区居民黄秋玉今年73岁,自从该服务站对外开放以来,她每天都会来。她开心地说:“在这里有人照顾,有人做饭,还有人陪着聊天,生活过得美得很。”

据莆田禾康智慧养老产业有限公司理事长邱正斌介绍,该服务站面积达1380平方米,共分成17个功能区,设置了健身区、棋牌室、呼叫中心、心理慰藉室(保健室)、配餐室、日间照料室等,老人在这里可享受到文化娱乐、学习教育、代办代购、健身锻炼、日间照料、心理咨询等服务。这里每位老人都有一份个人信息档案,除了日常的老年病预防和筛选服务外,平台的968962呼叫中心24小时都有专人在线即时应答,只要老人一按求救电话,信息平台上就会立即显示呼救人的信息以及具体定位,以便对老人进行快速救助。

该平台的建成,将形成15分钟的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圈,通过线上和线下服务资源的有效联动,打造出一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所需要的服务。

前段时间,涵江区把养老事业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全区达到省定标准的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覆盖率较低,且提供的服务项目少,专业化程度不高。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短板,今年涵江区将15个养老项目列入省、市级为民办实事和工程投资包中。其中,涵东、涵西街道的两个日间照料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年底可投入使用;涵东街道铺尾、苍然两个服务站,目前也在建设中,年底也可投入使用;涵西街道保尾、青年社区和涵东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已完成提升,验收评估后也可投入使用。到明年,城区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将达100%。

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严峻现实,解决养老问题紧紧依靠政府远远不够,提升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成为大势所趋。为此,涵江区积极引进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并于今年成立了以“维护长者生命尊严,打造涵江乐龄生活”为服务宗旨的耆涵(为老)社工服务中心,立足老年人法定权益保障和服务需求,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盘活乡镇敬老院

在涵江区江口镇的闹市中,有个名为“幸福养老院”的养老院,为老人提供暖心的日常生活服务,解决侨乡在外打拼子女的后顾之忧,构筑起老人幸福养老家园。

上周末,记者在该院看到,院内环境被打扫得干净整洁,栽种的红花绿植生机勃勃。大厅里,老人们正围坐在电视机前看莆仙戏,两名护工端来蒸糕、包子、水果、牛奶等点心给老人吃,老人们边看戏边聊天,还吃着点心,十分惬意。

江口是著名的侨乡,不仅过去华侨数量众多,如今也有大批青壮年在海外务工、经商,导致留守老人数量愈发增多,全镇有留守老人近万人。这些老人的生活状况和身体健康,成了在外子女最大的牵挂。该院院长陈章粦告诉记者,养老院从去年10月创立以来,入住的老人已由最初的1人发展到现在近40人,平均年龄80多岁。其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73岁。他还高薪聘请了医师、营养师和12名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工,为老人服务。

按照省民政厅提出的2017年社会化运营比例达到50%以上,床位使用率达50%以上的要求,涵江区加大工作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完成敬老院工程扫尾,尽快完成水电、厨卫、床柜等配套设施的采购,为50%以上的入住率提供物资上的保障。此外,该区还委派、聘请专人负责敬老院,配齐配足管理、护理、炊事人员,盘活用好乡镇敬老院。

眼下,涵江区三江口镇敬老院也已竣工验收。这个位于该镇双霞村的敬老院,占地面积2.56亩,米黄色的三层楼内设有40张床位。不久后,优美的环境和专业的服务将吸引一批老人入住。该镇杨芳村村民康文棋期盼着敬老院开放,他说:“我老伴走得早,几个孩子又都在外地打拼,家里就我一人。孩子们不放心我,经常从外地赶回来,一来一去浪费时间不说,还花费了不少钱。等镇里的敬老院开放后,我就去住,省了大家不少事。”

■加快幸福院建设

随着年轻人陆续外出务工经商,农村老龄化空巢化问题突出,村级养老一直是个“老大难”。近年来,农村幸福院的兴起发展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并在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天一大早,涵江区三江口镇高美村幸福院里回荡着阵阵爽朗的笑声。朝着笑声传来的方向,记者穿过村道,走近幸福院,看到一群老人正围坐在休闲娱乐室里一边下象棋一边相互打趣,言谈中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乡土热情。

高美村幸福院是一排独门独院的农家屋,黄色的墙让人看着暖意融融。“这里人气旺、活动多,经常来这里,人也精神多了!”84岁老人陈金富满脸得意地说,相比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消磨时间,他更乐意在此歇脚,“大伙经常聚在一起组织文体比赛、听戏,逢年过节还自发筹备活动庆贺,特别有气氛、有意思。”

幸福院内墙面粉刷得白白净净,门窗全敞、清爽透气,除了休闲娱乐室以外,餐厅、厨房、阅览室以及休息室也一应俱全。村民们都说,以往村子里安静得有点“乏味”,乡邻碰面也只是相互寒暄几句。自从幸福院建成以后,不仅吸引了村里的老人,傍晚时候还有许多村民自发在这里跳广场舞,乡亲们已慢慢达成一种来这里休闲娱乐的默契和共识。

在该区出台的《关于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已明确至2020年,全区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65%。涵江区通过整合农村卫生所、文化站等资源,利用废弃校舍等建筑,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

养老是“夕阳工程”,但却是“朝阳事业”。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业将快速发展,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