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完善蚶山书院功能助推扬家风淳民风正党风

  • 湄洲日报  

莆田学院支教老师在蚶山书院内讲授国学文化,丰富孩子们暑期生活。

 

蚶山书院新设立的阅览室。

□本报记者 洪颖 通讯员 张萍 文/图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7月19日上午9点左右,位于埭头镇樟林村的蚶山书院内书声琅琅,80多名当地孩童在莆田学院管理学院支教教师的领读下,诵读《王阳明家训》。

作为秀屿区的公益性国学文化传授场所,蚶山书院挖掘当地文化底蕴,让优秀家规家训上墙,让传统国学文化走入学堂,弘扬传统美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成为该区扬家风、淳民风、正党风的一大亮点。

■就地取材 巧搭学堂

从埭头镇大蚶山南麓驱车蜿蜒而上,走进依山而建的2层仿古建筑,这里便是蚶山书院。2013年,村民们集资在这半山坡上兴建了孔子殿,配套建设了约300平方米的大堂和戏台。但戏台建成后,每年使用的次数不多。而乡村孩子们周末、暑期,大多是呆在家中看电视。为此,樟林村党支部书记林志强召集村“两委”班子研究,就地取材,将300平方米的大堂利用起来,创办蚶山书院,传播国学文化。

2014年10月,蚶山书院正式开班。品论语、读弟子规、讲三字经、做手工、学书法……蚶山书院一开课,就吸引了不少村民的关注。每逢周日上午及寒暑期,蚶山书院内琅琅的书声响起,周周不落。截至目前,蚶山书院成功举办近500期公益性国学经典课堂。

记者在该书院的国学讲授大厅看到,其外墙挂有劝学忠孝的历代名言警句,内墙镶嵌24幅手绘“二十四孝”图和孔子经典语录,大厅中间配有多媒体教室,播放名人家风小故事。国学经典上墙挂,家风家训耳边听,让每一个来蚶山书院的参观者接受圣贤的熏陶,感悟古人修身正己,涵养心性。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现在每逢开课时,来蚶山书院支教和帮忙的还有学生家长、高校大学生、国学专家、各级干部、爱心企业家等热心人士,他们不计报酬,不嫌路途遥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助力。

■身边典型 寓教于乐

在蚶山书院广场周围,设有樟林村“善行孝行榜”,展示着一个个崇德向善的身边实例。这些事迹也常成为书院讲堂的内容。

“樟林村的林淑容在丈夫长期生病不能劳动的情况下,勇挑家庭重担,里里外外一把手,孝敬公婆,孝顺父母,扶养孩子,毫无怨言。百善孝为先,言行皆实践,林淑容虽然书读不多,但吃苦勤劳孝顺的言行成为樟林村好媳妇好女儿的典范。”

“樟林胡厝自然村白手起家的胡洪政,秉承‘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致富没有添置新宅,始终热心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关爱老人,先后捐资140多万元用于樟林中小学的附属工程建设和奖教助学基金,捐资15万多元用于村道和路灯建设,2014年给本村的70多岁以上老人每人赠送1000元生活补助费等,受到全村人广泛赞誉。”

像此类孝老爱亲、尊师重教的一个个身边典型,被搬上了蚶山书院的讲堂,让人可敬可学。该书院还经常诵读本地流传下来的优秀家规祖训,让人耳濡目染、入脑入心。“从宋代传承至今的《胡氏祖训》十则,要求胡氏子孙孝行、立身、勤俭、慈爱,好家风代代相传,身边典型不断涌现,因此《胡氏祖训》十则也是蚶山书院国学课堂的重要讲授内容。”林志强介绍道。

■拓展功能 清风劲拂

诵经典、讲实例,接地气、聚人气、传正气,蚶山书院的宣传教育,助推了扬家风、淳民风、正党风。

如今,樟林村许多孩童每到周末都自觉来蚶山书院学习,家长们也经常自愿留下当义工,村民间也更加谦恭礼让,邻里和睦。村党支部还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村里党员干部也未出现违纪行为。

目前,蚶山书院不仅成了当地村民文化中心,还是埭头镇廉政教育基地、秀屿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莆田市书法研究会蚶山书院创作交流基地,并先后建立了“妇女之家”“农家书屋”等。眼下,蚶山书院的功能还在拓展,建立起专门阅览室,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设立传统农具展示地、石板旧厝参观点,通过参观忆苦思甜、珍惜当下。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