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端午尽情放粽

  • 湄洲日报  

 

今日是农历五月初一,充满浓浓风味的莆仙端午节拉开序幕。端午节是莆仙民间的一个大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在过节,兴化方言称为“五日节”,过节时间在全国持续最长。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一日,初六嘴觖觖(jué)。”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谣承载着祖祖辈辈人的端午记忆,也指明了莆仙民间端午节五日内的过节食品俗例。初一吃米糕,即大米磨成浆发酵后加糖煮成的糕。初二吃粽子,莆田的粽子是传统的“角黍”,即糯米加碱蒸煮。初三吃螺,指的是莆仙水特产“小麦螺”,传说要是脖子短的人,这天买螺回家吸螺,脖子就会变得修长美丽。初四是五日节里唯一与食品无关的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艾草,以禳毒气。相传妈祖曾以菖蒲熬汤为莆仙百姓治病,并以菖蒲九节,贴病者门首,以驱邪消灾。五月初五这天则进入了端午节的高潮,家家户户用五味汤煮熟黄鸡蛋,中午要吃汤面,沐浴更换新衣。一些市民还喝“雄黄酒”,并将酒洒在墙角杀虫。而且在莆田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很多都有挑着一担面粉和猪脚回娘家,娘家则会准备米糕、粽子、鸭蛋、白糖、水果等作为回礼。

因此,端午节对莆田人来说意义非凡。50多岁的市民严爱兰告诉记者,对于老一辈来说,一顿饱饭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满足,要是能在端午节的时候吃上一个粽子,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小时候在农村,很期盼一年一度的端午,只有这时父母才会拿出积攒的钱,让一家人过一个“像样”的节。

几十年前的乡下,生活条件大不如现在,记得临近端午节时,家里就会抬着一大盆糯米到院子里包粽子,满院飘着粽叶的清香味。邻里之间会相互帮忙,大家一边包粽子一边话家常,小孩们则在一旁玩耍或学着包。端午那天中午则是吃卤面或者觅菜炒兴化米粉,吃完后则是拿着艾草煮的蛋互相玩耍,节日气氛十分浓郁。

严爱兰说,过去莆田粽子不加任何配料,吃的时候蘸白糖。对于老一辈人来说,端午节的传统美食是过节的“必需品”,准备这些美食,不仅是只为了口感的享受,更多的是在端午节日中感受浓浓的乡情和融融的亲情。

而眼下,随着时代的变迁,过端午吃得东西也变得简单,很多都只在端午当天吃吃粽子或者炒面,“小时候”这个词最常出现在我市年轻人对端午节的描述里,大部分的“80后”“90后”不会包粽子,甚至连粽叶要放几片都不清楚,每年端午节要么吃长辈包的,要么从超市或市场上购买。

在市场上,现在为了满足每个家庭不同成员,粽子的口味也逐年变得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咸肉粽、咸蛋粽、双拼粽子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抹茶粽、紫薯粽、紫米红豆粽、鲍汁牛柳粽等。虽然创新推出的粽子馅缤纷繁多,甜咸兼备,口感更佳,但我市粽子的馅大部分都是枣子、五花肉、豆沙、花生、绿豆、叉烧、蜜饯、虾米、香菇、卤肉等。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