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措并举加强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

  • 湄洲日报  

图为东圳库区青山绿水,环境宜人。  本报记者 蔡昊 摄

5月17日,记者来到东圳水库所在的城厢区常太镇,驱车沿环库区公路行驶,沿途可见不少当地农民把枇杷鲜果和罐头拿出来售卖。长久以来,常太枇杷因其上乘品质,受到市场青睐,枇杷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果林种植所造成的农业污染成为东圳水库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我市坚持将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从2014年起投入19.5亿元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大坝除险加固、一级保护区居民搬迁安置、污水治理、库滨带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生态林等六大工程,构筑“多道防线”确保东圳水库饮用水安全。

我市在东圳库区内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构筑“生态治理”防线。连续8年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完成省政府布置任务基础上,自加压力将整治范围扩展到保护区全流域,特别对东圳库区内畜禽养殖污染坚决进行整治,在流域中游拆除了库区内35万平方米畜禽养殖场。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力度,进村入户做好宣传,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深施覆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使用生态农药。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巡查执法、落实责任追究等措施,抑制畜禽养殖“反弹复建”,巩固整治成果。

生活污水、垃圾等点源污染也在有力整治。在库区内的常太镇岭下村,绿树如茵,溪水清清,沿溪建设了绿化公园、慢步道。近年来,我市着力改善库区人居环境,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据统计,我市在流域一级保护区内搬迁664户、3140多人,征用林(果)地近1.2万亩,有效做到水源与人居“隔离”,实现水源“净水”。常太镇集镇区污水收集管网已建成,生活污水经收集后接入城区污水管网输送往污水处理厂,途经的村落群众生活污水也接入管网一并外送。

环库区公路旁边,以往沿途大片的枇杷林,不少已经被涵养水分能力更强的樟树替代。为了构筑东圳库区“生态修复”防线,去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东圳水库湖滨缓冲带治理工程退果还林项目,率先在岭下、长基、利车、坑洋等4村同步实施退耕退果。该项目共实现退果还林建设面积共9026亩,选择香樟、木荷等涵养水分能力强的树种对涉及的耕地、果地经济林实施造林或改造,成效显著,东圳水库流域正逐步实现“清水下山、净化入河”。

为了从长远上根本解决东圳库区环境保护问题,我市出台了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等文件,建立健全机制,目前已累计筹措生态补偿资金3.3505亿元,下拨生态补偿资金3.2611亿元,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此外,市环保部门建立了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在东圳水库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水库周围均匀布设5个采样点,目前所有点位监测均为清洁(安全)。

本报记者 周凌瀚 通讯员 许智伟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