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面”绵绵长 情谊浓浓深

  • 湄洲日报  

本报记者 黄凌燕/文 杨怡玲/图

一碗热气腾腾的妈祖面,寄寓绵绵长长的祝愿。妈祖诞辰日期间,前来妈祖故乡进香的各地妈祖信众对莆田妈祖面印象深刻。细数莆田地方粮食特产,首屈一指除了兴化米粉,就是特制“索面”。细长的索面看似平常,意义却高于山珍海味,是莆仙地区必备的礼俗食品,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深深的祝福。

“索面”是由面粉和食盐后,由粗而细,反复拉制而成细长的面粉索子。因为细白如线,也叫线面,巧合的是莆仙方言“线”谐音“索”,取意为线面也是合理。《莆田市名产志》记载,制作始于南宋,历史上手工制作的“索面”以涵江洞庭湖最为驰名,有“十户八索面,时逾三百载”之称。祖传面业艺,线细柔而韧,品优口感好,热销兴化里。

莆仙方言“面”和“命”同音,“长面”寓意“长命”。为此联系着莆仙人家的人情事暖,民间过年,在正月初一早上,每人都要吃上一碗“索面”,这叫开正添寿命。亲友祝寿,送上一碗煮好的“索面”,表达对寿星福寿绵长的祝愿。远道而来的客人或出远门回故里的亲人,在接受洗尘时,少不了一道“索面”,民间称之为“象长”,即象征长命百岁。若遇上亲人外出当兵、求学、赴任或经商,也都要以“索面”为礼道贺,代表真诚良好。

“索面”通常的做法是油拌。先把“索面”放进开水中煮熟,去掉咸分,捞出装入盛有少许冷开水的瓷碗中,加入适量的花生油用筷子翻拌,使之不黏连又均匀地吸纳油料。之后,将油炸的花生仁、紫菜、豆腐,黄花菜,香菇,肉片,冬笋,芥蓝菜等佐料装点碗面,色彩五彩缤纷,让人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在莆仙民间,油拌“索面”也叫“点心面”,通常初次登门的客人,都要煮上一碗“点心面”,祝福“平安”。而把“点心面”推向极致的,是“妈祖面”。

莆仙地方史料记录,“文革”期间,湄洲妈祖祖庙几乎被夷为平地,只剩一座“圣母祠”。上世纪80年代,几位妇女偷偷上山修复祖庙,几年后建成了正殿,吸引了香客前来祭拜。一些远路的香客祭拜后无法赶回去,山上条件差,妇女们无法招待,她们过意不去。有一天,她们想起平时做的“点心面”。于是,大家在“圣母祠”内搭起锅灶,置办线面和佐料,给远地的香客煮起妈祖庙的“点心面”。对于香客来说,来祖庙祭拜就是求平安,再吃上一碗象征平安的“索面”,那赋予的意义就更好了。于是,妈祖庙的“点心面”就成了“妈祖面”,拜妈祖,吃“妈祖面”,逐渐声名远播,成了妈祖民俗的一部分。如今,不止祖庙有“妈祖面”,就连大大小小的酒店、餐馆也煮起“妈祖面”,成为香客和游客必点的一道美食。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