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工艺——煮豆飘香 浮金生财

  • 湄洲日报  

 

 
晾晒豆腐皮。

在那不该遗忘的地方

——本报记者盲区体验

第五届福建新闻名专栏

4月17日

西天尾镇后黄社区

本报记者 戴立钦

体验卡片时间地点体验人

这天,阳光明媚,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驱车行驶,我来到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在该社区党支部书记许聪的带领下,我前往农家豆腐皮制作作坊。还未踏进院子,一股股的豆浆清香便随着清风扑鼻而来。刚走进院子,便看到院子走廊的两侧,几名穿戴着围裙的妇女正围在豆腐皮加工机前忙活着。她们有的站在机器前,观察着机器中6个凹槽表面浮起的油膜,有的则在一旁看顾晾晒的豆腐皮。

“我们制作的豆腐皮,都是天然无污染的。”许聪告诉我,他们社区制作的豆腐皮,都是选用优质的黄豆,经过认真筛洗,浸泡12个小时后,进行榨浆、过滤,再用灶火将豆浆事先煮沸,最后通过豆腐皮加工机进行蒸浆,变成一张张金黄色的油膜。这些油膜经过揭皮、晾晒后,就成了质地细密均匀、味道鲜美、柔嫩爽口的豆腐皮。

“这个过程有点慢,只能慢慢来。”在豆腐皮加工机前挑油膜的林秀莺一边往凹槽里添加新的豆浆,一边告诉我,豆腐皮加工机主要采用的是水蒸气加热方式,将豆浆煮沸,使得豆浆表面产生油膜。之后,她们便会用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刀沿着凹槽四周将油膜切割开来,再用铁丝棍轻轻挑起油膜,最后用竹棍将油膜撑起挂到一边晾干。之所以要在机器上方架设电风扇,是为了借助风扇吹风进行冷却。凹槽中的豆浆下面用电加热,上面再用风扇冷却,如此冷热相加,更容易让豆浆表面的油膜凝固。

她说,采用机器加工,可省略她们以往一边烧火一边挑油膜的工序,减轻了她们不少工作量。即便如此,一斤黄豆大概只能制作3两干豆腐皮,一天下来她们也只能制作1.5公斤的豆腐皮。挑起来的豆腐皮,天气好的话,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晾干;天气不好的话,则会采用风扇吹干法,这种方法稍微费时点,需要2天时间。晾干好的豆腐皮只要保存得当,可以存放半年左右。

我看着她们不一会就挑了好几张的豆腐皮,感觉很容易。于是,在她们的指导下,我戴上围裙,站在加工机前,仔细寻找着浮起的油膜。待找到后,我也学着她们的样子,拿着小刀,一点点沿着边缘将油膜与豆浆切割开。这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当我真正上手时才发现,其中要掌握的技巧还是很多的。虽然经过加热,表面浮起油膜看着很厚,但由于还没有经过晾晒,浮在豆浆表面的油膜还是稍显“脆弱”,一不小心就极易弄碎。这些巧妇不到一分钟即可完成的事情,我生生用了近3分钟才将一张薄薄的油膜挑起,眼看着就要完成时,“咚”的一声,之前被我用铁丝棍挑起的油膜从中间裂开,又掉回凹槽中。幸好见情况不对,我立马跳开了,不然,光是油膜掉入豆浆中溅起的豆浆,就够我受的。

“我们的豆腐皮卫生又好吃,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许聪说,随着大家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在亲眼观看豆腐皮的制作过程,并品尝豆浆后,会顺便买一些带回去。

以前没有买机器的时候,豆腐皮制作只能按照传统方式,采用灶火煮沸。而在制作过程中,豆腐皮常常因烧柴火,导致表皮沾上烟灰。晾干的豆腐皮表面比较黑,会被人认为不干净。如今,使用机器后,这一情况就不再出现了。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后黄社区建设了莆阳民俗体验馆,开展传统工艺体验活动,而农家豆腐皮制作工艺正是体验活动项目之一。许聪说,传统工艺制作体验活动,除了让每个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都能亲眼见证每一张豆腐皮的制作过程,也希望借助这一体验活动为农民生财,并将这一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