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潭景区游:“噌吰如钟鼓不绝”

  • 湄洲日报  

 

钟潭飞瀑

“钟潭噌响”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其水源出龟山,沿途岩石陡峭,下泻悬崖峭壁,壁下为一深潭,三注三泻,形成三潭,三潭流水交响,其声如丝弦弹拨,玉磐敲击,似钟鸣鼎响,因获是名。早萌生前往一游的念想。

于是驱车从莆永高速仙游城区互通口进去,不到三十分的路程,就到了城厢区霞林社区西部钟潭山麓的水磨坑。钟潭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明邑人兵部尚书郭应聘致仕后建别墅于此。景区内与郭应聘有关的刻石题字,还有“尚书桥”“大司马”等十几处,可见楷书、隶书、篆书等多种书体,也是书法爱好者临摹的好地方。

一路沿着古驿渠坝走,绕过钟潭寺,可见一处造型古朴的水车,给我印象深刻。因为这里是我登山的起点,也是我下山的终点。巨大环型的水车在泉流的冲力下,循环往复地转动着。据介绍,钟潭水资源丰富,水质清甜、纯正、富含矿物质,为建造水磨碾房奠定了基础。早在清朝中叶,聪明的霞林人便借天时、地利在钟潭山麓上建水磨,引钟潭水冲动水车带动水磨,磨出面粉,碾出米浆,由此加工而成的霞林面条、兴化米粉。兴化米粉条细而匀,色泽洁白,轻松晶莹,煮炒易熟,汤干均可,饮食便利,是莆田市一大特产,明代就有米粉外销,远近闻名,备受青睐。

告别古水车,有一亭翼然,清心更觉钟山幽,名曰静心亭也。亭子应该是我国独创的建筑物,从前驿道边随处可见的凉亭,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因此亭子成了文人墨客题咏的场所。横跨钟潭飞瀑顶上的飞渡桥,桥东有一亭,名曰得月亭,钟潭映月伴游人;桥西也有一亭,名曰观日亭,仰抹朝霞光万丈。此番游览,亭子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谓“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一路走来,看到很多游客在亭中歇脚闲聊,难怪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形状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从静心亭往前走十来米,便可见一深潭,潭形像钟,潭水碧绿,深不见底。潭中间有一块巨石,临蹬侧刻有“尚书桥”三个大字,可谓“飞梁石蹬,陵跨水道。”迈上石蹬,看从天而降的珠玑,听洪钟般的巨响,真是耳目一新,似乎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就是“钟潭噌响”。据说,此名是前人采撷《石钟山记》“噌吰如钟鼓不绝”一语重组而成的。钟潭风景区的奇妙之处,在于满潭的水翻空出奇,分出各具情态的三支瀑布,古人分别把它命名为:飞瀑、挂练、曳帛。瀑布下泻的地方又成三潭,如樽、如盅、如敦,人称“三酒盅”。

沿着石阶登山,不觉间来到观瀑台。站上观瀑台瞭望,钟潭飞瀑犹如一匹直挂在悬崖上白练,从半空中猛铺下来(如图),直捣潭心,水声轰轰,落在“钟弦”上,奏出了悦耳动听的乐曲。在漂浮空中的噌响间,我凝神屏气,似乎被这噌响陶醉了。来到了钟潭的高处,一道铁索桥凌空飞架,连接两侧山崖,美其名曰“钟潭飞渡”。我站在晃晃荡荡的木板桥上,俯瞰潭水影千姿,仿佛感到足下生云漫,一瞬间,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活力。

从西侧山径而下,经“大司马”石刻,到司马山庄,尔后又回到了水车处。面向古水车,我捋了捋思绪,你看,这水车的形状像钟形,这亭顶的形状像钟形,这深潭的形状像钟形,这悬崖上凸下凹的形状像钟形,连游览的路线也像钟形,咱们是在“看圈圈”噢!忽然间,我想起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郑志忠 文/图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