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的心理分析

  • 湄洲日报  

拖延症,意指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媒介也越来越多,导致人们很难高度集中精力完成学习或工作上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拖延已成为一种常态。有学者研究发现,导致任务厌恶的每一个因素(乏味、挫败感、怨恨),均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在工作当中,尤其是面对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任务,人们更倾向于拖延。虽然拖延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而拖延者不到必须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坚决不会开始行动,因此必然会严重影响完成任务的质量,在团队合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团体总进度和工作效率,甚至使团队蒙受巨大的损失。

没有任何人会发自内心地愿意自甘堕落和消极怠工。因此,这个时候拖延者会往往产生焦躁、后悔、压抑、烦躁、沮丧、自责等不良情绪,但是下定决心行动的时候却还是一再拖延,久而久之,使拖延者的不良情绪持续积压。这种恶性循环将极大破坏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到个体生活质量。

拖延者往往更为焦虑。因为在任务完成前,既无法安心去享受生活,又不知该如何对抗拖延,重复活在自我拉扯中,空气中弥漫着负罪感、焦虑、自我憎恨,还有担惊受怕。然而,即时每次都告诫自己,下次一定不能这样,却依旧重蹈覆辙。而因拖延行为的普遍性,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