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岭古道雄关起

  • 湄洲日报  

“何岭巍峨欲插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晨读宋代名臣蔡襄《游九鲤湖》诗,萌生登何岭古道拜谒雄关的念头。于是,驱车从仙游县城出发,沿着紫檀街,直至榜头镇岭下村鹤岭路,进入鹤岭庄园,一百来米路程,便抵达一座古老的普山祠。

祠东有一条小溪,水流潺潺,清澈见底,有座古石板桥横跨溪面,旧桥栏已不见踪影,唯有不锈钢的铁栏杆,还有挡雨遮阳的顶棚,无疑是古今的融合,象征着时代的变迁,象征着村庄的蜕变。过了这座有故事的古桥,用石块铺就的何岭古道便呈现在面前。

何岭古道位于仙游县城东北隅约20公里处,是仙游最长的古道之一,从岭麓盘山蜿蜒而上,高峻陡峭,海拔600多米,全长5公里,现存石阶4045级 。据《仙谿志》载:古道石阶始建于宋代,几经修筑,先是里人陈符俊捐资铺筑石阶,姓鲍的居士建庵于岭畔,僧如月砌以巨石。明万历年间,钟山湖亭下岳后张二田植护路林。现存石阶,乃清光绪十年(1884年)铺砌,历经10年。

顶着初冬的太阳,我们拾级而上,古道两旁偶见零星枫树兀立,树姿优美,叶形秀丽,枝头的树叶青里泛红,正如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但更多的是松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山风吹过,松涛阵阵,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与青松相衬的是红花,已是落英缤纷,此刻蔡襄《落花》诗已在心间吟唱,“何事苍苔数点红,晓来花片落春风。可怜春色兼花尽,今古此情无处穷。”据说,到了阳春三月,正是映山红开放的季节,何岭头的映山红虽个体不高,花朵不大,但满山遍野,这里一丛,那里一簇,连成花的海洋。

十里林荫,千年古迹,这条连接西乡平原与兴泰里山区的茶马古道,不知古往今来走过了多少文人墨客。据说,仙游历代文武状元曾经登古道上九鲤湖祈梦,江南豪士林济孙在古道半山亭梦仙公谒语:“茶饮痛止,消食祛湿,天涯海角,行踪必备。去时还是来时路,云绕九霄雨归地。”至今在民间还留传一则九仙茶的传奇。武状元叶颙兄弟梦到马年斩鬼头“红火连天”,“红火”即“烽火”,意即战事告急、国家危难的象征,于是兄弟俩更加坚定投笔从戎练武夺魁的信心。在兴泰里山区,坊间笑谈几支伞子下何岭的传说,那是撑着油纸伞的读书人下古道考取功名的人文景观。

登上了岭中,路旁有一巨石镌刻着光绪十九年六月立,仙游县正堂王示:路旁荫树不许凡人砍伐违者从重究治。这是前人对何岭古道生态林进行保护的佐证。20世纪70年代末,何岭被仙游县政府定为封山育林区,用飞机播下了大量松籽,在山间发芽生根,如今长成大树。

一鼓作气,我们登上岭顶,有座高耸的古建筑,令人眼前一亮。关上石额“何嶺關”三个繁体大字,是清咸丰五年仲夏知县张铨庆所书,在关口还有小古塔、土地庙、哨所等古建筑物。这关口从前是榜头通往钟山、游洋、永泰、福州、尤溪等地的关隘,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要地。民国初年,仙游民军旅长吴威率军过何岭,写下了荡气回肠的诗篇:“剑气破山裂,马首来自东,高歌大风起,天与一雄关。”

相传宋初,林居裔在游洋山区举义旗,宋廷派杨克让带兵前往讨伐。林据险固守何岭,杨不能克,后分兵绕道莆田莒溪,才被平定。1925年北伐军入闽,北洋军阀周荫轩团闻风取道何岭夜遁。1934年1月,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蒋介石嫡系卫立煌部八十三师先头部队494团,也从永泰取道何岭南下,追剿十九路军。1949年,中共闽中游击队集结兴泰,扼守何岭关,同年8月也从何岭古道进军,会师榜头,解放仙游城。

何岭滔滔,古道寂寂,雄关无语。当你注目何岭雄关,看到太师亭下的巨石上,刻有南宋殿中侍御史、书法名家陈谠所书的“何岭”二字,还有刻有历代高人雅士吟诗赋对的诗词,诸如宋县尉吴有定诗:“昔闻九仙灵,今登九仙地;袅袅一炉香,寥寥千载事。”明代御史黄廷宣诗:“祠事淮南有八公,何家九子又乘风;不知汉武术方外,曾否寻思到此中。”此时此刻,面对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险奇的自然风貌,你也会情不自禁地意绪奔涌,为雄关的过去,为雄关的现在,为雄关的将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旅游强县”的号角在仙游吹响了,“大九鲤”景区开发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但愿何岭古道雄关也早日焕发新生机,成为游客登山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郑志忠 文 / 图

 

何岭古道岭中清代刻石护林。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