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晓旭唤麒麟

  • 湄洲日报  

莆田东岩山位于市区胜利北街西侧,原名乌石山,因其山势如麒麟,又名麟山。它地处闹市之中,却独守一方净土,自然恬静而又不乏一种庄严。东山晓旭是“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清晨,登山远眺,旭日东升,云蒸霞蔚,万道金光洒向大地,穿入林中,无数斑斑点点的金光在跃动。山上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松鼠在枝头蹦来跳去,东岩山如同一头沉睡的麒麟被唤醒。

东岩山脚下矗立一块条形巨石,上书“东岩山公园”五个金字大色,是由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题写。巨石旁有簇三角梅郁郁葱葱,玫瑰色的花儿开得正艳,仿佛给巨石披上一件美丽的风衣。花旁有个小瀑布,流水潺潺,窜入潭中。潭水碧如翡翠,几条金鱼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一条狭窄的石阶小径从巨石旁穿过,与上山道路相连,直通山顶。

东岩山海拔不高,只有69米,但山上植被繁多、林木苍蔚、鸟语花香。几棵大榕虬枝龙爪,气根如髯,似百岁老人,风骨尤存。山顶处有座四楼高的天心阁,飞檐翘角,巍峨气派。山中还设有凉亭、休闲座椅、运动场等,是周边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岩山文化积淀丰厚,山西侧有东山祖祠、东山湄洲妈祖行宫、报恩东岩教寺、古石塔等古迹,还有林龙江纪念馆、陈经邦祖祠及一棵千年古樟等。

东山祖祠俗称三教祠,奉“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明代宗教改革家,曾在这里聚徒讲学,因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学训,世称“三教先生”、“三一教主”。祖祠建筑群包括山门、拜亭、正殿等。正殿系明代创建,清代重修。正殿大门两侧有一对青石麒麟,翘首吐舌、倾头相视,十分可爱;正殿左侧砖坪上,有石埕群团状似麒麟,故名麒麟石;正殿前方右侧石埕有口水井,井内清泉甘甜可口,全年不枯。

嘉靖年间,莆田遭受倭患、瘟疫的双重毒害,数以万计的黎民陈尸荒野。林兆恩和他的门徒不避腐臭移尸焚化。1996年,东岩山西侧发现层层叠叠的骨灰罐两大坑,就是他们行善积德的实物佐证。后来,群众集资在山顶偏西建起庙宇式的“明代倭难义冢”,这样既可宽慰古代亡灵,又可对青少年进行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东山祖祠正后方有一棵树龄达1600多年的晋代古樟,胸围13.8米,高15米,号称“东南第一樟”,是省级文物保护树种。古樟树干分西、南、北三大主干,偏西的主干经不住岁月风雨的侵袭,不知何时已颓然倒地。人们用支架将其架起平放,并在上面修建一座长形的凉亭对这根巨型古木加以保护;向南的主干下有一A型水泥柱支撑,但如今树干已基本枯竭,神奇的是这根枯木上依附有一段树皮,树皮顶端生长出的枝叶依然郁郁葱葱;向北的主干下也用A型水泥柱支撑,但树心已被岁月掏空,主干也已枯竭,紧挨主干处有根从地下新生的树干却生机勃发。历经上千年的风风雨雨,古樟的三大主干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几根粗壮的侧干依然顽强地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古樟东侧有座东山湄洲妈祖行宫,俗称东山妈祖宫,是20世纪50年代初从莆田城区文峰宫迁来的,宫前有古石刻“溪山第一”。宫址古为“麟峰书院”,80年代后陆续增建了梳妆楼、主殿、禹门等建筑,宫内现存有原白湖顺济庙两尊宋代樟木妈祖雕像及石雕龙陛,是研究妈祖文化的珍贵文物。

东山妈祖宫后面还有座报恩东岩教寺,俗称东山报恩寺,非常幽静。报恩寺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几经兴废。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石塔、僧舍、长廊、古松等,而以石塔最为有名。报恩寺石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坐落在大雄宝殿与观音殿之间的中轴线上,高约15米,三级,空心,八角形,四面开有拱门。内壁砌有悬挑条石梯级,可登至二层。塔基八面浮雕有37只小狮子,其中7面各有5只,正面设有台阶,两侧各一只。这些小狮子形态各异,无一雷同,维妙维肖。石塔一层周边设有石栏、4个塔门两侧各有一尊金刚力士浮雕,线条粗犷,造型古朴。8尊金刚力士身披甲胄,神态安详,拄剑而立护卫宝塔。

东岩山几经历史沧桑,旧时的“亭台望月”、“松林听涛”等景观已无觅处,但近年来经过抢修保护和扩建,寺祠殿宇更为壮观。整个景区东侧生态景观优美,西侧人文底蕴丰厚,每天前来游玩、健身、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朱崇飞 文/图

 

东岩山公园

 

千年古樟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