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美丽乡村建设的“南平经验”———“万人保洁”共建美丽乡村

  • 湄洲日报  

南平市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石圳自然村开展裸房整治,清运堆积30多年的垃圾,修复了2500米长的古水渠和4000多平方米的古巷道,从垃圾堆成山的村子,华丽转身评上国家3A级景区;建阳区潭城街道溪源村实施全村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废旧屋棚,并实行雨污分离,建立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系统;松溪县花桥乡招沙甲村结合灾后重建,严格村落规划,将新村建设与旧房修缮相结合,两层半、坡屋顶的风格,统一改造立面,村容村貌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延平区大横镇葫芦坵村实施“点线面”攻坚整治,建立了巾帼美丽家园管理制度,实现村容整洁、环境美;祖墩乡上下店村在全乡开展“美丽家庭”星级创建活动,变“政府主导、群众被动”为“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培育了一批星级“美丽家庭”……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南平市实地探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不少乡村的做法令人眼前一亮。近年来,南平市在共建美丽乡村方面探索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比如实施“万人保洁”工程,成效显著。“南平经验”成为我省典型,名闻遐迩。

2014年以来,南平市建立了“政府主导、村民为主、城乡联动、共建共享、管护结合、常态长效”的万人卫生保洁机制,主要是采取“三个结合”、建立“三项机制”、解决“三大问题”。

■实行财政统筹与群众投入相结合,建立资金长效保障机制,解决有钱保洁的问题

即以行政村为单位,按常住户每户每年缴交保洁费60元,市、县两级按照村庄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市本级财政和县(市、区)财政按1:2的比例筹集,主要用于卫生保洁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行经费补贴和保洁人员工资的支出。目前,卫生保洁费缴交基本到位,县(市、区)人均20元的奖励资金基本拨付到位,市级财政先后拨付奖励资金2100万元,全市共计投入农村垃圾整治保洁经费达2.55亿元,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投入100多元。

■实行专职清扫和村民自我保洁相结合,建立垃圾清扫集中转运机制,解决有人保洁的问题

将城市环卫机制导入农村,配备保洁人员,完善保洁设施,建立清扫管护制度。在清扫方面,把路段保洁承包与村民“门前三包”相结合,把配备专职保洁员与发动群众自发保洁相结合;在处理方面,建立了因地制宜的处理机制,距县城30公里左右的乡(镇)原则上实行统一收集转运处理,距县城30公里以上的乡(镇)原则上采用分类减量等方式。目前,全市1592个村庄配备保洁员4180名,配备率达97%;购置垃圾清运车1714台、垃圾桶9.43万个。

■实行日常督查与考评奖惩相结合,建立保洁考评激励机制,解决合力保洁的问题

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考核评价体系和奖优罚劣机制,建立共建工作专项基金1500万元,其中市本级安排500万元,各县(市、区)各安排100万元,集中在市财政专户,专项用于“万人保洁”的考评奖惩。按照“月督查、季考评、半年一奖评、一年一总结”的要求,每季度第一个月对上个季度考评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跟踪督查,第二个月进行随机抽查,季末进行综合考评,半年一次排名,对排在前三名的县(市、区)给予奖励,对后三名且综合评分在60分以下的县(市、区)予以处罚,做到“以评促建、以奖促治、以罚促改”,推动农村“万人保洁”工程落到实处。

在实践中,南平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亮点。更深层次的是群众的行为观念的转变。建瓯玉山镇洋后村原先路边、河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会被倒上垃圾,清理全靠洪水冲,垃圾成堆、蚊虫成群。实施保洁机制后就实现大变样,现在村民和小孩一看到地面上有垃圾,就会自觉捡起来丢进垃圾桶,一看到有人乱丢垃圾就会前去劝说,倡导文明新风收到了成效。

伴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强村富民也强力推动。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把青山绿水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

刚刚闭幕的莆田市第七次党代会,吹响了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的号角。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南平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市在共建美丽乡村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本报记者 黄国清

 

松溪县花桥乡招沙甲村结合灾后重建,将新村建设与旧房修缮相结合,两层半、坡屋顶的风格,统一改造立面。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