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江戴氏白粿制作技艺

  • 湄洲日报  

莆阳大地人文璀璨,千百年来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涵江山里戴氏白粿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一种,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天,我慕名前来探访。

我刚到位于涵江区白沙镇白沙社区内的这家戴氏白粿制作老店时,正好碰上两大桶米蒸熟出炉。在桶盖被打开的瞬间,蒸汽腾满了整间屋子,那一股浓浓的米香味让人闻着直咽口水。

正站在灶台前忙活的一位六旬老汉,就是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戴汉权。秋季山里的气温下降了不少,可他只穿着一件白色背心却还在冒汗。

趁着热气,他和家人一起,把桶里的米饭倒进一台机器里。他说:“我家制作白粿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到现在都在用古法手工制作。别看过程并不复杂,但其中一些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技法,就是我家白粿好吃的关键。”说话间,他从一旁拿出一根大竹板,用双手紧紧握住后,在米饭中不停地搅拌着,我看见他手臂上都练出了肌肉。

我也挽起袖子试一试。刚蒸的米饭温度高达90℃,冒出的热气直烫人手。我用劲搅了一会儿,双手就变得通红,身上的汗也越冒越多。

洒上盐并搅拌好,他让我继续用力往下压挤米饭,他给机器通上电。伴随着机器运作的轰鸣声,米饭被碾压成了米条。他拿出铁盆,双手沾点凉水后,徒手捏粿条,并将米条码放整齐,放置一边。我以为这就做好可以切片了,可他却摇摇头说:“不行,还需要再碾压3遍才行,这样的粿条才会变得更细腻。”

粿条趁热被揉成团,再像搓汤圆一样把米团塑成圆形,最后用模具按压成型。一张张白粿叠整齐后装进袋子里,等着预订的客人上门取货。他递给我一张让我尝尝。我咬上一口嚼了嚼,果然韧劲十足,大米的清香从口腔直窜鼻腔,口齿留香。

戴氏白粿的制作手艺已传承了七代,其纯正的山里味名扬千里,十分畅销。戴汉权说,他每天凌晨3点半就得起来开门备料,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能休息。国庆期间,有不少外地回莆的人,特地驱车前来购买他家的白粿,带到外地,让朋友也尝尝家乡味道。

 

戴汉权要使劲搅拌才能使盐和米饭均匀融合。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