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蓝海绿带:谱写生态文明新华章

  • 湄洲日报  

图为秀屿城区绿化一角。

图为南日鲍鱼养殖区一角。
 

秀屿区第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写道:必须在发展中保护“蓝海”,在保护中建设“绿带”,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建蓝海绿带”是该区今后5年的主线任务之一。围绕这一目标,秀屿区立足海水、海风、海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健康养殖业、休闲观光渔业等蓝色海洋经济,抓住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契机,在全区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让“蓝海绿水、清新秀屿”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

8月中旬,由市海洋与渔业协会同秀屿区南日镇渔业协会联合申报的“莆田红毛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渔业总局的审核并正式公告,成为继“南日鲍”后莆田市第2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的水产品。

南日岛是国内红毛菜的主产地,已有60余年的养殖历史。该海域水质清新,生态环境良好,海水中营养盐丰富,尤其是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较为充足,为红毛菜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历经60余年技术创新与养殖发展的“莆田红毛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已成为秀屿区乃至莆田市一个响亮的渔业品牌。

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湾环绕的秀屿区,海岸线总长471.19公里,坐拥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凭借这一得天独厚地理优势,该区积极拓展浅海养殖空间,壮大经济体量,大力建设水产良种基地、工厂化养殖基地、池塘无公害健康养殖基地、滩涂养殖基地、浅海养殖基地等,巩固海带、紫菜、牡蛎等传统大宗“碳汇渔业”养殖品种的生产,利用鲍藻套养、鲍螺混养、工厂化养殖、底播养殖等模式大力推广鲍鱼、双线紫蛤等名优特品种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秀屿区海水养殖开发面积超过28万亩,去年海水养殖产量40.57万吨,水产养殖业产值达30.5亿元。已形成鲍鱼、牡蛎、花蛤、龙须菜、紫菜、海参等养殖品种组合的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是全省主要的鲍鱼、牡蛎、龙须菜、海带、紫菜养殖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鲍鱼、海带、花蛤育苗基地之一。

丰富的海洋资源也带动了休闲渔业的开发。8月30日,2016年全国海钓锦标赛(莆田站)在南日岛开幕,吸引了全国各地60支代表队共120名选手参与角逐。这是自2014年以来第三次在南日岛举办海钓邀请赛,参赛队伍和人数皆达历届之最。南日岛先后被福建省钓鱼协会、中国钓鱼运动协会授予“福建省海钓基地”和“全国海钓竞赛训练基地”称号,是开展海钓运动天然的超级钓场。

此外,该区把休闲渔业发展纳入海洋牧场建设规划修编,不断拓展渔港休闲功能,建设休闲渔排,构建海上新村庄,开展海上观光、垂钓、采捕、体验等特色活动,打造滨海“水乡渔村”。后海渔村、南日海帝渔村、平海渔村已被评为省级“水乡渔村”,成为省内外游客滨海旅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渔业产值31.08亿元,比增5%;水产品总产量达35.83万吨,比增4.5%。

■在发展中保护“蓝海”

“发展既要看‘经济’脸色,也要看‘自然’气色”。

海,是秀屿区的一大资源优势,也是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辛建生介绍说,为了使蓝色海洋家园得到有效保护,秀屿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通过一系列治理保护措施,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南日岛地处平海湾与兴化湾交汇处,是福建最大的离岸海岛,水质清新,岛礁众多,是建设人工鱼礁较为理想场所。2012年经过普查,该区在南日镇小麦屿西北海域进行第一期人工鱼礁建设,同时积极向国家和省级渔业部门争取公益型人工鱼礁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对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进行修复,达到保护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已完成一至三期人工鱼礁建设任务,总投资1100万元,共制作混凝土鱼礁730个,投放海域面积2平方公里。第四、五期人工鱼礁工程建设也正有序推进中。完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状况,秀屿区海渔局每年在辖区海区内组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皱纹盘鲍、黑鲷鱼苗、双线紫蛤等水产生物苗种,增殖渔业资源,以提高可捕捞量。市海源实业公司在平海湾浅海区陆续投放花蛤苗种进行底播增殖,目前已投放花蛤苗种130亿只,投资1.3亿元,底播面积1.4万亩,为大规模海洋牧场底播增殖提供了示范。

此外,该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科学开展伏季休渔工作,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三无”船舶,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网眼过小的违规渔网进行整治清理,依法从严查处其他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

■在保护中建设“绿带”

不久前,记者来到位于大蚶山南麓的秀屿区埭头镇温李村,只见原来由于早年无节制开采活动导致的光秃秃的山头,如今冒出了一点绿意。而这正是得益于秀屿区的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治理一直是沿海造林的难题。为了改善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提升沿海生态环境,秀屿区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前往长岛县、獐子岛考察学习海岛造林经验,并委托省林规院进行石漠化治理专业设计。采用石坎水平阶整地技术等创新治理方式,通过挖大穴、下客土、施基肥,采用保水剂等措施,今年重点对大蚶山、鹭峰山先行试验600多亩石漠化治理,并做好种植后续的养护工作。同时,实施九重山、五侯山、鹭峰山一重山植被修复和封山育林,开展东庄沿岸红树林抚育,绿化面积达4200多亩,进一步提升一重山绿化形象和基干林带防风固沙能力。

绿化是会呼吸、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关键年。” 该区农业局局长陈文华介绍,该区围绕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扎实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年”活动,在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同时,以实施园区、海岛、城市、乡村、校园、水系、道路、屏障等八大绿化工程为重点,着力抓好城市绿化提升,在全区掀起植绿护绿的新热潮。

秀屿区坚持绿化先行,对我市“336”工程六大园区的石门澳产业园、东峤工业园进行园区林带绿化、路口景观绿化、道路绿化和绿化提升工程约300亩,打造绿色园区,有效提升新建园区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绿色投资环境。坚持适地适树,借鉴先进经验和邀请专家指导,统筹陆岛联动,实施南日贯岛路、村庄旅游步道、海岸林带、农田林网、群众门前屋后和征地租地绿化等方式,大力开展绿化美化海岛活动,打造绿色海岛。

坚持城郊结合,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化格局,打造绿色城市,拓展了城市更多的生态公共空间,让城市居民贴近乡村自然、贴近乡村生活。坚持群众参与,发动群众自行组织开展房前屋后“四旁”绿化,打造绿色乡村,促进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教育,在全区160多所学校积极筹集资金500多万元,打造绿色校园。

同时,坚持林水相依,结合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工程,建设“水清、河畅、岸绿”的水系绿色廊道,打造绿色水系。坚持同步实施,抓好公路沿线、高速路互通口等交通重要节点绿化,打造绿色通道,实现“绿随路建,有路皆绿”。坚持科学规划,重点抓好石漠化治理,破解沿海造林难题,打造绿色屏障。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秀屿区共完成绿化项目29个,面积8349亩。

从城市到农村,从田间到沿海,如今的秀屿随处可见绿意,尽显生机。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