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纤维赢得大市场

  • 湄洲日报  

叉车来回开动,将一包包如同棉花的“纤维素纤维”成品装到货车上;当一辆货车装满开走后,在旁排队等候的另一辆车紧接着开过来装货……走进位于湄洲湾畔的赛得利(福建)纤维有限公司,就会看到这样繁忙的出货场景。

“产品基本是零库存”“不少客户能多拉一车走,就很开心”“同样的价格,厂家会首选我们的产品”……记者在与赛得利公司工作人员交流中,不时听到这样充满底气、引以为豪的话语。

赛得利目前设计产能是每年20万吨纤维素纤维,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总产量已达14.06万吨,工业总产值18.6亿元;销量再创历史新高,较2015年同期增长32.3%。

产品供不应求,靠的是什么?

“正是得益于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产销两旺。一方面,我们产品适销对路,市场有需求;二是有了科研创新的支撑,产品质量好,在国内属第一梯队;再者,环保的改进提升,也推动了产能的扩大。”赛得利(福建)纤维有限公司外部事务总经理陈建华说道。

紧盯市场需求

纤维素纤维,也称差别化纤维或粘胶纤维,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陌生的词,但它是我们日常用到的湿纸巾、个人卫生用品、服装等物品的原材料,外观看来就像棉花。

8月20日,记者在该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如同纸板一样的原材料“浆粕”正通过传送带,送往原液、纺练等车间。经过一道道程序后,就变成像棉花一样的成品———纤维素纤维。这一过程就像蚕吐丝,把木材制成的浆粕“吃”进去,通过生产设备拉丝,接着洗涤、烘干,最后“吐”出纤维。

“纤维素纤维作为已被广泛应用的纺织原料,与棉花和石油化纤相比,有一定的优势。”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说,石油被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棉花供应则会受种植等因素影响。而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原料来源于木材,天然可再生、原料稳定,且吸湿透气性好、穿着舒适,不单是棉花的代用品,还是改进纺织品性能的重要原料,国内外需求量大。目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能生产出口该产品。今年棉花减产,赛得利的产品就更为紧俏。

基础工业,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可生产提供原材料,在产业发展中处在基础地位,并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赛得利项目正是如此,不仅可填补我省相关原材料市场空白,且下游发展空间巨大并拉动港口物流量壮大等。

瞄准市场需求、情系家乡发展,莆籍侨领陈江和创办的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回乡投资建设赛得利项目,总投资35亿元,一、二期建成4条纤维素纤维生产线,2013年11月首条生产线试投产;2014年3月4条生产线全部试投产,当年10月4条线满产,为我市临港产业增添新军。

严格把控品质

“追求卓越品质”“品质是我们的责任”……走在厂区内,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该公司在设备上采用最新的机械,在工艺上采取全球领先的生产技术,在品质把控上引进先进质检仪器,在科研投入上不断加大,确保产品质量标准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15年,赛得利无纺纤维素的优级品以上率达95.9%。

在该公司的成品分析室,几名技术工人正拿着一团团成品仔细查看,“这是在检测它的长度,长于或短于38毫米的,都不行”。而另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块白板,工人们“手撕”着成品。“如果有小黑点落在这白板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按我们标准,成品中不能有0.5毫米以上的疵点,且2公斤产品所含的疵点不能多于50个。技术人员介绍道。

“我们不仅手工抽样检测,还在生产线上装了在线检测设备,双重把好质量关。”该公司质量部部长郭巍说,他们在日常质检中进一步加严了对自己的要求,制定更加严苛的标准,提高检测的频次,各项指标的检测频次常是数倍于同行其他企业。

拿“白度”指标来说,大多厂家是半小时在线检测一次,赛得利则每15秒就在线抓取一份成品来检测;再如“货品回潮率”指标,许多厂家是一天抽样检测一包成品,而赛得利则是“每包必检”,每天检测频次是数百倍于其他企业。

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赛得利紧盯市场,向客户了解产品应用情况,从下游纺织产业中不断验证产品的品质,推进新产品开发。还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与福建农林大学、莆田学院等开展院校合作,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品质有保证,受到市场青睐,不仅热销长乐等地,还远销东南亚、美洲等多个国家。2015年12月,赛得利获得 PEFC CoC(产销监管链)认证,并获得了瑞士Oeko-tex纺织品鉴定证书,确认赛得利产品不含有害物质,符合欧盟人类生态学的要求。今年初,“赛得利”品牌产品入选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6/2017,产品类别为“舒感纤维”。

环保促进扩产

“今年以来得益于环保创新提升,特别是前段夏季高温,环保能考验过关,说明我们的相关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该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黄金甫说道。

污水池用玻璃钢加盖、尾气处理车间外增设“隔音墙”……近一年来,赛得利在各项环保指标达标的基础上,增投资金1亿元进行环保设施改进提升,先后完成降噪、污水厂加盖及除臭、酸站冷凝水分离、烘干尾气治理等项目建设。在这些环保项目中,不乏国际领先的环保技术和赛得利福建公司的技术创新。其中,烘干尾气处理系统、吸收槽尾气处理系统、210米排气塔碱洗装置、生化池废气处理系统等17个项目均为国内首创,已申报国家专利。目前,赛得利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达7.5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

环保有了保证,生产就开足马力,产能也在不断提升。

采访中,记者看到,厂区内耸立的塔身上,“利民、利国、利业”6个大字很是醒目。“这也是公司发展的理念,坚持走优质高效、节能减排、环境和谐之路。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改进提升环保设施,满足增资扩产需求,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陈建华表示。

本报记者 朱金山

图为赛得利公司繁忙的出货场景。       本报记者 杨怡玲 摄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