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港口产业:吹响临港经济发展新号角

  • 湄洲日报  

图为繁忙作业的秀屿港区。

本报记者 蔡昊

林罗晓 摄

港,是秀屿区的一大优势,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湾环绕。尤其是秀屿港,被誉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成为全市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建设的主战场。

进入“十三五”,秀屿港区建设正掀起新热潮。

在不久前闭幕的秀屿区第四次党代会上,区委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后5年的主线任务:强港口产业,兴文化商贸,建蓝海绿带,聚人气民心,塑灵魂气节,扬清风正气。“强港口产业”排在突出位置,吹响了该区临港经济发展的新号角。

■抢抓机遇

加快临港产业集聚发展

8月初,记者来到秀屿港区探访,繁忙的建设场景令人振奋。在石门澳片区,围填而成的陆域平坦开阔,产业园内,进驻企业正抓紧建设,施工车辆往来繁忙;在莆头作业区, 1号、2号泊位已建成实现开港运营,3号、4号泊位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明年可投入使用,工人们正在全力攻坚,力争早日实现投产……

秀屿港区由秀屿作业区、石门澳作业区、莆头作业区等三个片区组成,码头岸线约18公里,可建设5000吨-10万吨级码头约70个,陆域面积31.8平方公里,主要承担煤炭、矿建材料、粮食、LNG、木材等大宗散货和重要物资中转运输服务,现有千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6个和LNG专用码头1个,仓库及堆场面积8.8万平方米。

扬港口优势,近年来,秀屿区临港工业园区以湄洲湾为依托,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

围绕港口发展,秀屿区加快化工新材料、纺织新面料、能源等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化发展。化工新材料重点以永荣公司为龙头,延伸下游产业链,依托石门澳作业区,打造化纤产业基地,并以佳通轮胎为带动,建设佳通工业园,延伸汽车轮圈等产业链,打造亚洲产能最大的单体轮胎生产基地。纺织新面料重点以华峰一揽子项目为带动,拓展差别化纤维、织造、鞋服产业链,打造全省高端鞋服面料生产基地,力争总产值超200亿元。能源重点依托秀屿作业区,以中海福建天然气为引擎,拓展冷能利用产业,打造省级循环示范园区,以龙源、福能、中闽等公司为龙头,建成230万千瓦海上风电,打造海峡西岸清洁能源基地,力争总产值超200亿元。

围绕特色优势,该区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林产加工、银饰珠宝等三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以风机设备项目落地为契机,大力引进一批港口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交通机械等项目,打造临港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加快特色产业精细化发展。发挥“木业之城”、“银饰之都”效应,着重发展产业链条,打造东部沿海木材贸易加工集散中心、全国金银珠宝首饰加工贸易产业中心等产业品牌。

延伸产业链,集聚大项目,秀屿区临港产业的大开发、大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据统计,该区临港工业园区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89.9亿元,税收9.74亿元;2016年上半年实现工业产值100.6亿元,税收5.3亿元。

■乘势而上

构建港口基础设施体系

连日来,记者在位于秀屿区东庄镇的石门澳产业园内看到,园区道路一期工程正在抓紧进行施工,现场一片繁忙。该项目全长9.3公里,总投资8亿元,目前正在进行沁峤路段、东九街的路基施工,石门澳路段软基处理。按照施工计划,石门澳路段争取2017年6月实现通车,东九街于2017年9月实现通车,沁峤路段于2017年底实现通车。

“石门澳产业园道路一期工程的建设,标志着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秀屿区临港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张志高介绍说,近年来,在着眼于港口开发开放、壮大临港产业的同时,秀屿区加快构建港口基础设施体系,一个个事关港口开发的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在码头建设上,秀屿区科学谋划,精心运作,重点推进石门澳作业区等深水泊位码头和石南游客中心等陆岛交通码头建设,推动兴化湾码头和航道建设,力争到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突破8000万吨。

在园区建设上,该区实施石门澳产业园堤防提升工程,总投资2.4亿多元,改造总长约19.85公里,按照满足100年一遇的防潮防洪要求进行建设,提高海堤的防洪防潮标准。工程实施后,可有效保障园区内生产生活安全,解决安全生产的后顾之忧。

此外,石门澳园区输变电工程、石门澳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9月份线路工程动工。完工后,将为项目区生产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在推进临港工业发展的同时,秀屿区注重推动产城融合,将项目发展的成果惠及群众。东庄镇11个临港村庄被列入我市“幸福家园”试点村。该区借助试点村建设的契机,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还把提升环石门澳产业园区滨海绿道建设作为区里的一项民生工程,着力打造道路沿线绿化景观带,形成了一层生态屏障,实现“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的景象,打造宜居港城。

一个个惠民工程的建设,让村民们感受到了项目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