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款80万元维修兴化府城隍庙 挖出疑似唐代井沿

  • 湄洲日报  
 

本报讯(记者 黄凌燕 文/图)市区兴化府城隍庙启动大修,施工时,一个疑似唐代年间的井沿从地下“破土而出”。目前,这个重见天日的井沿已被保护。

昨日,记者赶到现场时,城隍庙大门前的地面已挖掘开来,等待铺设条石板。走过仪门,原搭设在平地上的临时戏台,连同隔壁的医院发热门诊室已被拆除,工人来来往往,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在施工人员的带领下,记者看到挖出的井沿,花岗岩构造,外观为6瓣形,还沾着泥土,古朴斑驳(如图)。施工人员介绍,前几天他们在平整土地时,在地下一米多处挖掘出这个井沿,随后向文管部门反映情况。经现场丈量,井沿直径为84厘米,高50厘米,厚14厘米。

记者从市文管办了解到,挖掘出的井沿外观形似瓜,下腹弧收,这种瓜楞型外观特征,较像唐代风格。

据介绍,兴化府城隍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正殿、仪门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并保存明代原构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正殿内斗拱出踩起跳,为莆田地区明代最早的斗拱木构件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构架上的驼峰、雀替等艺术构件,雕工精细,工艺精湛,堪称莆田古建筑构件雕刻艺术的瑰宝,为研究我省闽中地区明清古建筑结构和宗教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庙里现存五通珍贵的明代碑刻,还有“护国庇民”、“浩然正气”、“纲纪严明”等匾额。此处不仅是我市现存重要的明代古建筑之一,还是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此前,我市邀请有文物规划设计资质单位对兴化府城隍庙进行勘察,发现正殿采光、通风较差。仪门西侧山墙与隔壁的医院同墙共壁,连同南北面围墙均残破严重。西尽间地面杂乱、石板缺失,东尽间地面后期铺设不搭配的方形磨光面石板。木柱油漆脱落严重。庙外东南角及庙内地面杂乱,杂物堆积,水泥地面、后期维修时用大量的磨光面方石板混杂,与整个庙宇的环境很不协调,为此省里下拨80万专项维修资金,对兴化府城隍庙进行大范围的维修保护。

根据维修设计方案,此次主要针对山门前地面、仪门地面以及仪门至放射科大楼的地面(原搭设临时戏台处)进行修复,铺设条石板,此外对西侧十八司殿进行修复。工程自7月22日开工,预计半年内完工。

延伸阅读

据《莆田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兴化府城隍庙始建,由知府盖天麟将原子城内西北角的军城城隍庙迁建于现址。此后的明、清年间,均有府、县官员等主持重修或扩建。明正德三年(1508年)3月20日,朝廷特旨春秋致祭民族英雄陈瓒、陈文龙,并在正德五年(1520年)8月,在城隍庙左侧择地建祠,为“二忠祠”,此后又相继扩建。上世纪五十年代,城隍庙的部分建筑被多家单位承租使用,而后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为莆田县医院门诊大楼及通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紧靠主殿前建起莆田县医院放射科楼房,部分建筑被拆除建造为莆田县医院住院大楼。虽然历经沧桑,但兴化府城隍庙仍是我省保留明代古建筑最完整的古城隍庙之一。 黄凌燕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