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开发区强力推进“两违”综合治理行动

  • 湄洲日报  

  执法人员对“两违”建筑进行执法。

  山亭镇山亭社区下南山临街危旧房集中翻建现场。
 

“两违”综合治理行动关乎城市的发展,关乎群众的福祉。面对开发区区域位置特殊,群众先富较富特点凸显,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愿望迫切,建房刚性需求突出等问题,北岸开发区是如何迎难而上,扎实推进“两违”综合治理行动,为开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和优美的环境?近日,记者就此进行深入探访。

“主要是依靠一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北岸“两违”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北岸推行“147”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更具现实性、科学性、规范性的控违拆违长效机制以来,“两违”现象得到有效的制止,基本实现了“两违”零容忍、零增长的目标。同时,面对辖区群众建房刚需,该区结合实际出台化解利用系列政策规定,从规划、建设、审批及批后管理等源头上,多措并举、合力解决“两违”历史遗留问题,为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提供疏导渠道。

■观念影响深 “两违”整治难度大

北岸开发区地处忠门半岛,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大批的忠门人闯天下,享有“一挑蒸笼闯天下”之美称。凭着“敢为人先,勇闯天下”的精神,许多村民发家致富,企业家遍布全国各地,外出人员占全区人口的50%以上,经营范围涉及木材、建材、物流商贸、金融、文化、厨具、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其中建材市场特别是木材市场占全国市场份额达70%以上,民间资本相当雄厚。

敢闯会拼、秉承孝训的商人发家致富后,很多人受传统观念“赚大钱、盖大房”束缚,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盖幢房子,为父母改善居住条件,同时也是为儿子准备婚房。”忠门镇琼山村的村民老蒋告诉记者,在当地,家里如果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子,儿子相亲的时候就会被视为困难户,好事难成。

在琼山村,先富起来的村民早在十几年前就盖起了一幢幢的高楼别墅,夹在高楼别墅中的几幢平房显得很突兀。“看着村里人攀比式的盖房,而自己因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还住在老房子里,心里很不是滋味。没能为父母提供好的居住条件,自身压力很大。”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当地许多人都把 盖幢房子当作一生的追求。

“现在政府出台农村建房政策,限定我们只能盖三层,而且面积太小了,不够住。”在蒋山村,老林拿到了已审批的《农村村民原宅基翻建房屋审批表》却开心不起来。老林有四个兄弟,其他几位兄弟数年前都盖上五层的新房,自己的儿子已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但因为自家是一幢两层楼的石板房,几次相亲都“告吹”了,建房刚需突出。老林告诉记者,他是去年申请翻建的,他家里有5口人,按照相关的政策规定,每个人平均20平方米的占地建筑面积,获批占地100平方米建三层。“按照我们当地农村的生活习惯,一楼大厅要腾出空间给春节时闹元宵、家宴时办酒席用,再加上要放置农村的一些生产工具,这样下来一楼基本上就没有住房了,家人只能住在二楼、三楼。要是家里来个客人的话,就住不下。兄弟们已建上了五层楼,而我只能建三层,心里落差很大。”老林说道。

此外,近年来,随着北岸经济开发区的大开发,许多大项目纷纷落地,项目用地紧张。而北岸禁建区涉及范围广,与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刚性需求存在突出矛盾,城市规划区和禁建区内一些无房户、危房户因受城乡规划和耕地指标的约束,不能审批建房,导致抢建、偷建防不胜防。

“群众建房攀比成风,政策出台晚,历史遗留问题多。”据北岸“两违”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我省才出台农村建房审批政策,2013年我市才开展“两违”专项整治。而北岸特殊的民风民俗致使群众建房观念与政策的矛盾、群众刚性建房需求与建房审批政策的矛盾,给建房审批监管造成一定的困难,增加了“两违”综合治理行动的难度。

■治理有魄力 实现“两违”零增长

面对困难,北岸迎难而上,立足区情,积极摸索和创新工作机制,出台相对应政策,从严管控,强力推进“两违”综合治理,有效刹住“两违”歪风,既保障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又依法满足群众的刚性建房需求。

为有效遏制开发区“两违”行为,建立健全可操作性强、更切合实际、更具实效的控违拆违长效机制,促进全区“两违”综合整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北岸制定了《北岸开发区关于推行“147”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两违”综合整治工作水平的实施方案》,对“两违”的各 项工作具体化。

“147”工作模式是围绕实现“每宗必报、每宗必拆、每宗必究”的目标;建立巡查报告、组织拆除、督查考评、绩效及效能问责4个机制;通过营造浓厚氛围、坚持示范带头、突出整治重点、开展阳光考评、严明工作纪律、实施堵疏结合、建立专业拆违队伍等7项措施推进“两违”综合治 理工作。

今年2月份,北岸结合省市治违办的最新会议精神及开发区工作实际,对原来的“147”“两违”整治工作模式进行补充、提升和完善。

提升后的方案要求严格建房审批过程,强化批后监管工作,从源头上控“两违”。对考核更细化、职责更明确,从巡查报告、周考评、月考评、组织拆除、建房审批及批后监管等6类问责内容,根据部门职责差异,“量身定制”考评问责标准,对村(居)一级在“两违”巡查中发现存在瞒报、漏报、不报、乱报每宗按6000元绩效处罚,并给予降职或免职处理。区及镇一级干部履职不力的,给予效能问责惩处,形成“两违”现象必 报、“两违”建筑必拆、“两违”案件必查、“两违”责任明确的良好工作格局,实现了“两违”零增长的目标,有效促进“无违建”示范区的建设。

“考评问责机制是从严管控‘两违’的利器,为制度创新积累了重要经验。”“两违”办负责人表示,健全的问责机制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问责内容、对象、事项、主体、程序、方式的制度化、程序化,明确了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自推行“147”工作模式以来,北岸遏制“两违”工作成效明显,全区“两违”整治工作取得巨大进步。今年以来,北岸共拆除违建168宗,拆违总面积达7.33万平方米。

■疏导有思路 宜居新城焕新颜

在山亭镇山亭社区的下南山临街片区改造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加紧施工。

“房子旧了,小了,想重建又不能建,如今,政府统一规划,集中翻建,既解决住房需求又美化环境,真是一大利民政策。”82岁的群众林阿多说,房子建好后,店面还可以出租,可实现双赢。

下南山临街原房屋是以3层石板结构为主,历经二十多年的风吹雨打,已成为危旧房,群众居住生活的舒适性降低,店面商业效益低下,大部分住户申请翻建。

为了满足群众需求,开发区跟山亭镇提出危旧房集中翻建方案,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后,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拆除、统一建设”,原址翻建、自愿调整。翻建后的新房,层数为五层,其中1、2层为商业店面,3、4、5层为住宅,共有54间店面。

下南山临街旧房片区改造是北岸开发区在开展“两违”综合治理行动中,坚持疏堵结合,满足群众建房刚性需求,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的一个缩影。

北岸坚持“尊重历史、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加大“两违”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有序疏导,妥善处理“两违”历史遗留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两集中”建房模式,出台《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推进危房改造;出台《北岸开发区关于“两违”认定标准及分类处置的实施意见》,采取拆除、暂且搁置保留、补办审批手续及签订书面承诺书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分类别、分阶段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临港工业,推进滨海新城建设留足空间。

此外,北岸还借助城乡一体化建设和造福工程扶贫搬迁的契机,实行集中翻建,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积极鼓励群众购买安置房和社会商品房,并根据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助。

“两违”整治,还利于民。北岸还在拆后土地利用上下大工夫,采取与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与道路改造、环境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分门别类利用好“两违”拆除后腾出的土地,做到宜建则建、宜绿则绿、宜耕则耕,通过“拆”来强势推进宜居环境建设,通过“建”来惠及群众,分享治理成果,提高北岸环境的舒适度和宜居度。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