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归侨“粽情”民俗传承

  • 湄洲日报  

“糯香枣蜜诱垂涎,纤指马莲绕苇缠。文煮慢烀馨馥久,举家围品话屈原。”明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莆田,端午节又称“五日节”,有吃粽子、插艾草、摸雄黄、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前夕,我在美食达人的推荐下,找到了一家粽子老店,跟着师傅学包粽子,体验端午传统文化。

这家老店名叫“老娘粽子”,位于涵江赤港农场内。这天下午2点多,我来到该店时,几名顾客正从店里搬出包装好的粽子,整齐地放在汽车后备箱中。走进店里,店老板“老娘”正从厨房里提出刚出炉的一串串粽子,挂在铁架上晾凉。还有几位顾客在一旁等着买粽子,店员抓紧装袋出货。“这里的粽子味道特别,入口香糯。我们每年都来这里买粽子,今年又买了200多个。”特地从莆田赶来买粽子的市民陈国煌说道。

“老娘”说,店里的粽子有蛋黄肉粽、香菇肉粽、虾肉粽、蜜枣甜棕等多种口味,其中的蛋黄肉粽最受欢迎。这几天,到店里买粽子都需要提前预订。她拿出本子翻开来,我看到上面整齐地写着日期、预订数量及取货人。我粗略计算,仅6月5日一天的订单就有三四千个。

“老娘”粽子到底有什么独特味道,能有这么多回头客?我跟着“老娘”走进厨房探秘。

厨房的灶台被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大盆金黄色的咸蛋黄、新鲜的肉末用保鲜膜包裹着,绿色的鲜粽叶堆放在框里滤水……“食材新鲜是保证食物美味的前提,这点毋庸置疑。”“老娘”说,她每天早上5点多就去市场上一家定点肉档取前腿肉,还要采购其它食材。回来后,店员们有清洗粽叶的,有剁肉的,还有淘米的……他们分工明确,效率高。

“老娘”说,洗好的粽叶不能马上包,要先放到锅里煮一煮,这样的粽叶味道更香,且更有韧劲不易断裂,还能激发叶子中的清香味。不仅粽叶不能马上用,而且糯米也不是洗好就可以的。淘好米后,还需要用清水泡上半小时,让糯米充分吸收水分,用这样的米蒸出来的粽子才能软糯。之后,她打开炉火,热锅后倒入捞干的糯米翻炒,糯米随着温度的升高,散发出淡淡米香味来。盛起糯米后,就到炒料这一步骤了。她往刚才的热锅里倒入花生油后,直接把事先准备好的肉末等食材倒入锅中进行翻炒,并加入酱油等调味。她在翻炒时,还时不时地调节火力大小,防止炒焦糊锅。渐渐地,我闻到了一股股浓浓的肉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准备馅料有讲究,包粽子的手法也有技巧。“老娘”告诉我,粽叶也有区别,窄的粽叶是竹叶,蒸出的粽子味道更香;而宽的则是苇叶,比较适合初学者。我先站在一旁看店员们包粽子,他们用3片窄粽叶正反叠加在一起,再用两手的虎口夹住粽叶,往里折成一漏斗型,之后再往里填充糯米、肉末、蛋黄,盖上多出的粽叶后反折上几折,最后用草绳缠绕住三角,固定后就包好了。他们速度快,手法娴熟,每个粽子不仅美观,而且包裹严实、个大馅足。

我洗干净手后,也坐到了店员中去。“老娘”给了我几片较宽的粽叶,我学着他们的样子折粽叶、填食材。“粽子里的馅料填多填少也是个技术。每个粽子的重要在3两左右,这个重量的粽子馅料比例刚好,蒸出的软糯程度最适宜。”“老娘”说道。我按着他们填料的分量,舀了一些米垫底,然后塞进肉末和蛋黄,再用米一点点把空位填满、拍实。

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包裹粽子最难。裹粽子不仅不能让馅料漏出,而且还要裹得美观。我试着用学生时折星星的方法来裹粽子,一手握紧粽子,一手慢慢地把粽叶折好,再摸索着用草绳系紧扎牢,最后再用剪刀修剪粽叶边角。店员包一个粽子用时不到一分钟,而我则花了三四分钟才包好。听着“老娘”连说“不错,不错”的肯定后,我心中顿生成就感。

“老娘”名叫李雪仙,今年62岁,是印尼归侨。1961年,她跟随父母回到祖国,并被安排到赤港农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当地第一个拥有高中学历的女工,并在1990年获得工厂承包权,自己当老板,被涵江区妇联评为“巾帼建功标兵”。她不仅事业成功,家庭也美满。她经常给家人做印尼的糕点、粽子,并分给朋友们一起吃,尝过她手艺的人都夸她有一双巧手。

前年,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她租了一坎店面卖粽子和印尼的黄金糕,生意十分红火。她的媳妇黄玉梅告诉我,从今年春节至今,他们七八个人每天忙碌,都没休息过,平时每天的订单有1000多个,而这个月平均每天都能卖出三四千个粽子。当地的归侨还把“老娘粽子”寄到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就在我学包粽子期间,黄玉梅打包了近1000个粽子寄往广东。

图①:“老娘”李雪仙把肉末等食材炒香,这样做出的粽子味道好。

图②:这段时间,“老娘粽子”店的店员每天都要包三四千个粽子。

图③:蒸熟的粽子被成串地挂在架子上晾凉,等待包装出货。

图文推荐